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MYB 家族转录因子的的生物学特性 | 第11-14页 |
1.1.1 MYB 转录因子简介 | 第11-12页 |
1.1.2 MYB 家族分类 | 第12-13页 |
1.1.3 MYB 家族进化史 | 第13-14页 |
1.2 植物中 MYB 家族功能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2.1 MYB 转录因子其参与非生物胁迫反应 | 第14页 |
1.2.2 MYB 转录因子参与激素调控反应 | 第14-15页 |
1.2.3 MYB 转录因子参与植物生长发育 | 第15-16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页 |
1.4 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18-19页 |
2 生物信息学分析 SLMYBL 基因 | 第19-21页 |
2.1 运用软件和方法 | 第19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19-21页 |
2.2.1 分析 SlMYBL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以及核苷酸 | 第19-20页 |
2.2.2 预测分析 SlMYBL 蛋白的二级结构和同源程度 | 第20-21页 |
3 番茄 SLMYBL 基因的表达模式 | 第21-25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3.1.1 样品材料 | 第21页 |
3.1.2 主要实验试剂 | 第21页 |
3.1.3 主要仪器 | 第2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1-23页 |
3.2.1 提取及验证野生型番茄各组织的总 RNA | 第21-22页 |
3.2.2 cDNA 的反转录合成方法 | 第22-23页 |
3.2.3 荧光定量 PCR 研究 SlMYBL 基因的表达模式 | 第23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3-25页 |
3.3.1 番茄 AC++和突变体 Nr、rin 各组织中 SlMYBL 基因的表达模式 | 第23-25页 |
4 激素和非生物胁迫对 SLMYBL 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25-28页 |
4.1 材料、仪器和试剂 | 第25-26页 |
4.4.1 样品材料 | 第25页 |
4.1.2 主要仪器 | 第25页 |
4.1.3 主要试剂 | 第25-26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26页 |
4.2.1 实验样品的激素处理方法 | 第26页 |
4.2.2 实验样品非生物胁迫处理方法 | 第26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26-28页 |
4.3.1 番茄 SlMYBL 基因在激素处理下的情况 | 第26-27页 |
4.3.2 高、低温胁迫、盐胁迫以及伤害胁迫对番茄 SlMYBL 基因的影响 | 第27-28页 |
5 SLMYBL 超表达和沉默载体的构建及番茄的转化 | 第28-43页 |
5.1 实验材料和主要仪器 | 第28-30页 |
5.1.1 样品材料及培养基 | 第28-29页 |
5.1.2 载体、引物及菌株 | 第29页 |
5.1.3 酶、试剂、抗生素 | 第29-30页 |
5.1.4 主要仪器 | 第30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30-36页 |
5.2.1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0-31页 |
5.2.2 SlMYBL 基因的克隆及超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1-33页 |
5.2.3 SlMYBL 基因片段的克隆及沉默载体的构建 | 第33-34页 |
5.2.4 番茄的转化及转基因株系的鉴定 | 第34-36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36-43页 |
5.3.1 SlMYBL 基因 ORF 的克隆及鉴定 | 第36-37页 |
5.3.2 番茄超表达载体和沉默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第37-39页 |
5.3.3 转基因苗的获得以及超表达、沉默效率的鉴定 | 第39-40页 |
5.3.4 转基因番茄表型 | 第40-43页 |
6 干旱、脱水胁迫对转基因番茄超表达和沉默株系的影响 | 第43-47页 |
6.1 材料与主仪器 | 第43页 |
6.1.1 植物材料 | 第43页 |
6.1.2 主要仪器和耗材 | 第43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6.2.1 样品的干旱、脱水处理方法 | 第43-44页 |
6.2.2 观察并记录样品处理后的情况 | 第44页 |
6.3 实验结果 | 第44-47页 |
6.3.1 转基因番茄在干旱环境下的情况 | 第44-45页 |
6.3.2 转基因番茄超表达株系与野生型番茄株系叶子的失水率情况 | 第45-47页 |
7 讨论 | 第47-50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50-51页 |
8.2 后续工作及展望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附录 | 第58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