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导论 | 第14-29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24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9-24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4-2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1.5 研究内容与可能的创新点 | 第27-29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5.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8-29页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9-37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9-31页 |
2.1.1 财政分权 | 第29页 |
2.1.2 地方政府 | 第29-30页 |
2.1.3 环境污染治理 | 第30页 |
2.1.4 地方政府竞争 | 第30-3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31-37页 |
2.2.1 公共财政理论 | 第31-32页 |
2.2.2 财政分权理论 | 第32-33页 |
2.2.3 外部性理论 | 第33-34页 |
2.2.4 政府博弈论 | 第34-35页 |
2.2.5 公共治理理论 | 第35-37页 |
3 我国财政分权体制演变中的环境治理 | 第37-57页 |
3.1 我国财政分权体制的演变 | 第37-41页 |
3.1.1 统收统支时期的财政分配关系 | 第37-38页 |
3.1.2 改革开放至分税制改革时期的财政分配关系 | 第38-39页 |
3.1.3 分税制改革以来的财政分配关系 | 第39-41页 |
3.2 我国财政分权体制演变中的环境问题与环境治理 | 第41-43页 |
3.2.1 统收统支时期的环境问题与环境治理 | 第41-42页 |
3.2.2 改革开放至分税制改革时期的环境问题与环境治理 | 第42页 |
3.2.3 分税制以来的环境问题与环境治理 | 第42-43页 |
3.3 我国财政分权体制下的地方环境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43-52页 |
3.3.1 环境污染治理资金投入不足 | 第43-48页 |
3.3.2 地方政府污染治理的地区异质化 | 第48-49页 |
3.3.3 地方政府税费体系不完善 | 第49-52页 |
3.4 我国财政分权体制下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52-55页 |
3.4.1 政府间财政能力配置不平衡 | 第52-53页 |
3.4.2 环保转移支付体系不够完善,结构不合理 | 第53页 |
3.4.3 地方政府环保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 | 第53-54页 |
3.4.4 地方政府环保责任缺失,监管能力弱化 | 第54-55页 |
3.4.5 地方政府环境跨界治理合作机制尚未建立 | 第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4 财政分权下地方政府环境污染治理的内在机理 | 第57-70页 |
4.1 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异化及环境污染治理 | 第57-60页 |
4.1.1 财政分权下地方政府行为异化 | 第57-58页 |
4.1.2 地方政府行为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影响 | 第58页 |
4.1.3 地方政府环境污染治理所产生的倒逼机制 | 第58-60页 |
4.2 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环境污染治理博弈 | 第60-63页 |
4.2.1 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环境污染治理博弈的形成 | 第60页 |
4.2.2 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环境污染治理的利益冲突 | 第60-61页 |
4.2.3 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环境污染治理博弈模型构建 | 第61-63页 |
4.3 地方政府间的环境污染治理博弈 | 第63-66页 |
4.3.1 地方政府间环境污染治理博弈的形成 | 第63页 |
4.3.2 地方政府辖区内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博弈 | 第63-64页 |
4.3.3 地方政府环境污染跨界治理博弈 | 第64-66页 |
4.4 地方政府与企业的环境污染治理博弈 | 第66-68页 |
4.4.1 地方政府与企业的环境污染治理博弈的形成 | 第66页 |
4.4.2 基于财政收入的地方政府与企业环境污染治理博弈 | 第66-67页 |
4.4.3 基于财政补贴的地方政府与企业的环境污染治理博弈 | 第67-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5 我国财政分权下地方政府环境污染治理实证分析 | 第70-91页 |
5.1 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环境污染治理影响的回归分析 | 第70-84页 |
5.1.1 变量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 第70-72页 |
5.1.2 变量统计分析 | 第72-80页 |
5.1.3 模型的选择与构建 | 第80-81页 |
5.1.4 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81-84页 |
5.2 中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效率分析 | 第84-89页 |
5.2.1 模型构建----DEA-LCA | 第85页 |
5.2.2 指标的选取 | 第85-86页 |
5.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86-8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6 财政分权下地方政府环境污染治理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 第91-105页 |
6.1 美国的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治理经验 | 第91-96页 |
6.1.1 政府间环境立法的相对独立性 | 第91-92页 |
6.1.2 合理划分政府间环保事权与支出责任 | 第92-94页 |
6.1.3 科学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关系 | 第94-95页 |
6.1.4 政府间在环境污染跨界治理中的通力合作 | 第95-96页 |
6.2 日本的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治理经验 | 第96-100页 |
6.2.1 完善的环境立法 | 第96-97页 |
6.2.2 政府间环保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清晰 | 第97-99页 |
6.2.3 科学的纵向转移支付制度 | 第99-100页 |
6.3 德国的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治理经验 | 第100-103页 |
6.3.1 政府间财权的合理分配 | 第100-101页 |
6.3.2 完善的环境税收体系 | 第101-102页 |
6.3.3 科学的财政平衡制度 | 第102-103页 |
6.4 国外环境污染治理经验的启示 | 第103-105页 |
6.4.1 加强环境立法,加大执法力度 | 第103页 |
6.4.2 构建有效的环境保护支出机制 | 第103-104页 |
6.4.3 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体系 | 第104-105页 |
7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 第105-126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05-106页 |
7.2 对策建议 | 第106-126页 |
7.2.1 完善环境污染治理法律制度体系 | 第106-109页 |
7.2.2 推动地方财政体制改革 | 第109-117页 |
7.2.3 构建地方政府环保绩效考核机制 | 第117-118页 |
7.2.4 完善环境保护税费体系 | 第118-122页 |
7.2.5 实施地方政府环境污染跨界治理 | 第122-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4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4页 |
在学期间主持的科研课题 | 第134-135页 |
后记 | 第135-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