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9页 |
1.1 引言 | 第15-16页 |
1.2 超疏水的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1.2.1 仿生超疏水理论 | 第16-17页 |
1.2.2 表面润湿性理论 | 第17-19页 |
1.3 超疏水木材的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1.3.1 溶胶凝胶法 | 第20-21页 |
1.3.2 水热法 | 第21-22页 |
1.3.3 等离子体技术 | 第22页 |
1.3.4 化学气相沉积法 | 第22-23页 |
1.3.5 接枝共聚法 | 第23-24页 |
1.4 超疏水木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4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 | 第24-29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24-26页 |
1.5.2 研究思路 | 第26-28页 |
1.5.3 项目支撑与经费来源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木材表面溶胶—凝胶二步法构建超疏水薄膜 | 第29-38页 |
2.1 引言 | 第29-30页 |
2.2 实验内容 | 第30-32页 |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0-31页 |
2.2.2 木材表面超疏水薄膜的构建 | 第31页 |
2.2.3 超疏水木材表面测试与表征 | 第31-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37页 |
2.3.1 木材表面微观形貌 | 第32-34页 |
2.3.2 木材表面化学组成 | 第34-35页 |
2.3.3 HDTMS浓度对疏水性能的影响 | 第35-36页 |
2.3.4 不同切面疏水性能的差异 | 第36-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木材表面溶胶—凝胶一步法构建超疏水薄膜 | 第38-49页 |
3.1 引言 | 第38页 |
3.2 实验内容 | 第38-41页 |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8-39页 |
3.2.2 木材表面超疏水薄膜的构建 | 第39-40页 |
3.2.3 超疏水木材表面的表征与测试 | 第40页 |
3.2.4 超疏水薄膜的耐久性测试 | 第40-4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1-48页 |
3.3.1 木材表面超疏水薄膜的构建 | 第41页 |
3.3.2 SiO_2纳米粒子的形貌特征 | 第41-42页 |
3.3.3 超疏水木材表面化学组成 | 第42-43页 |
3.3.4 超疏水木材表面形貌特征 | 第43-45页 |
3.3.5 HDTMS浓度对超疏水薄膜的影响 | 第45-46页 |
3.3.6 超疏水木材的吸湿/吸水耐久性 | 第46-47页 |
3.3.7 超疏水薄膜的耐酸碱性 | 第47-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木材表面PDMS—纳米SiO_2有机—无机复合超疏水薄膜的构建 | 第49-65页 |
4.1 引言 | 第49-50页 |
4.2 实验内容 | 第50-54页 |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0-51页 |
4.2.2 PDMS-纳米SiO_2复合乳液的制备 | 第51-52页 |
4.2.3 木材表面超疏水薄膜的构建 | 第52页 |
4.2.4 超疏水木材表面的表征与测试 | 第52-53页 |
4.2.5 超疏水薄膜机械稳定性测试 | 第53-5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3页 |
4.3.1 SiO_2纳米粒子的结构与形貌 | 第54-55页 |
4.3.2 超疏水木材表面的结构与形貌 | 第55-57页 |
4.3.3 木材表面的疏水性能和自清洁性 | 第57-59页 |
4.3.4 SiO_2纳米粒子添加量对超疏水薄膜的影响 | 第59-60页 |
4.3.5 超疏水木材表面的机械稳定性 | 第60-63页 |
4.3.6 超疏水木材表面的耐酸碱性 | 第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65-66页 |
5.2 创新点 | 第66页 |
5.3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