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产业的危机应对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8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光伏产业危机产生原因的研究 | 第9-10页 |
1.2.2 我国光伏产业危机应对策略研究 | 第10-11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2-13页 |
1.4.1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第12页 |
1.4.2 课题研究的不足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光伏产品相关定义 | 第13-17页 |
2.1 光伏产品概述 | 第13-14页 |
2.1.1 光伏产品的定义 | 第13页 |
2.1.2 我国光伏产业十四年历程 | 第13-14页 |
2.2 光伏产品的分类 | 第14-15页 |
2.2.1 按结晶的状态分类 | 第14-15页 |
2.2.2 按材料的不同分类 | 第15页 |
2.3 光伏产品的应用范围 | 第15-17页 |
2.3.1 生活家居领域 | 第15页 |
2.3.2 道路/交通/海事领域 | 第15页 |
2.3.3 信息通讯领域 | 第15页 |
2.3.4 光伏电站领域 | 第15-16页 |
2.3.5 其他领域 | 第16-17页 |
第三章 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 第17-38页 |
3.1 我国主要光伏企业生存现状分析 | 第17-24页 |
3.1.1 典型光伏破产企业案例研究 | 第18-21页 |
3.1.2 主要幸存光伏企业现状分析 | 第21-24页 |
3.2 我国光伏行业的整体经营现状分析 | 第24-31页 |
3.2.1 出货数量呈现并发式增长 | 第24-29页 |
3.2.2 营业收入出现转机 | 第29-30页 |
3.2.3 下游产业链项目拓展加快 | 第30页 |
3.2.4 技术层面有所创新 | 第30-31页 |
3.3 中国光伏产品的消费市场分析 | 第31-37页 |
3.3.1 全球光伏行业市场规模及分布状况 | 第31-33页 |
3.3.2 我国光伏产品进出口情况 | 第33-35页 |
3.3.3 我国光伏产品国内应用市场现状 | 第35-37页 |
3.4 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危机及其原因 | 第38-44页 |
4.1 中国光伏产业的主要发展危机 | 第38-40页 |
4.1.1 产能与盈利发展不平衡 | 第38-39页 |
4.1.2 国内市场环境有待改善 | 第39页 |
4.1.3 国外市场仍存变数 | 第39-40页 |
4.1.4 产品技术创新不足 | 第40页 |
4.1.5 标准认证体系不完善 | 第40页 |
4.2 中国光伏产业的SWOT分析 | 第40-42页 |
4.2.1 中国光伏产业的优势分析 | 第40页 |
4.2.2 中国光伏产业的劣势分析 | 第40-41页 |
4.2.3 中国光伏产业的机遇分析 | 第41-42页 |
4.2.4 中国光伏产业的威胁分析 | 第42页 |
4.3 中国光伏产业危机的产生原因 | 第42-43页 |
4.3.1 产业链依附性发展 | 第42-43页 |
4.3.2 产业与市场倒挂 | 第43页 |
4.3.3 政策与技术欠成熟 | 第43页 |
4.4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中国光伏产业的危机应对策略及前景展望 | 第44-52页 |
5.1 中国光伏产品的危机应对策略研究 | 第44-46页 |
5.1.1 扶持政策助力整合市场环境 | 第44页 |
5.1.2 国内市场与海外市场同步发展 | 第44-45页 |
5.1.3 产品品质作为核心竞争力 | 第45-46页 |
5.1.4 顾全整体利益的可持续发展 | 第46页 |
5.2 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趋势 | 第46-49页 |
5.2.1 光伏行业出口仍存在风险 | 第47-48页 |
5.2.2 政策宏观调控支持 | 第48-49页 |
5.2.3 光伏产业面临局部调整 | 第49页 |
5.2.4 成本与技术优势日趋显著 | 第49页 |
5.3 我国光伏产业前景展望 | 第49-52页 |
5.3.1 大国主导的多元化市场 | 第50页 |
5.3.2 市场需求全球化 | 第50-52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