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引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社区服务令的概念、发展及其理念基础 | 第9-16页 |
一、社区服务令的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二、社区服务令的历史及发展 | 第10-11页 |
三、社区服务令产生的理念基础 | 第11-16页 |
(一) 人道主义刑罚观与刑罚目的与功能的不断拷问 | 第11-13页 |
(二) 深化的复归理论 | 第13-14页 |
(三) 刑事补偿理论 | 第14页 |
(四) 行刑经济化观念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社区服务令的价值 | 第16-22页 |
一、传统封闭式监禁刑的弊端 | 第16-19页 |
(一) 监狱在承担改造罪犯责任上出现的问题 | 第17页 |
(二) 监禁犯之间的“交叉感染”现象很难避免 | 第17页 |
(三) 监禁刑花费巨大而收效甚微,不符合“刑罚经济”的原则 | 第17-18页 |
(四) 监禁刑使犯罪人与社会日渐脱离,出狱后难以融入其中 | 第18-19页 |
(五) 监禁刑使犯罪人更容易丧失社会责任感,进行更加错误的自我定位 | 第19页 |
二、开放式、社会化的社区服务令的优势 | 第19-22页 |
(一) 非监禁刑体现了人类刑罚进程的进步趋势 | 第19-20页 |
(二) 劳动对人品格的改造作用已成为共识 | 第20页 |
(三) 无偿劳动补偿损失,增加社会财富 | 第20页 |
(四) 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 第20-22页 |
第三章 社区服务令在我国刑罚体系中地位的立法构想 | 第22-25页 |
一、社区服务令在我国刑罚体系中性质和地位的应然性探讨 | 第22-24页 |
二、我国刑法“厉而不严”特点对社区服务令的冲击 | 第24-25页 |
第四章 我国社区服务令具体规定的立法设计 | 第25-40页 |
一、对一些典型国家及我国港澳地区制度借鉴 | 第25-30页 |
(一) 美国 | 第25-26页 |
(二) 英国 | 第26-27页 |
(三) 法国 | 第27-28页 |
(四) 荷兰 | 第28-29页 |
(五) 韩国 | 第29-30页 |
(六) 我国香港、澳门地区 | 第30页 |
二、应用社区服务令的指导原则 | 第30-32页 |
(一) 个别化原则 | 第31-32页 |
(二) 强制性原则 | 第32页 |
三、我国社会特点给社区服务令实施带来的阻碍及解决 | 第32-34页 |
(一) 人们对于非监禁刑观念上的误解 | 第32-33页 |
(二) 缺乏专业督导人才和业余帮教人员队伍 | 第33-34页 |
四、社区服务令的适用范围 | 第34-35页 |
(一) 未成年罪犯 | 第35页 |
(二) 过失犯 | 第35页 |
(三) 老弱病残孕犯 | 第35页 |
五、社区服务令的执行场所和执行内容 | 第35-36页 |
六、社区服务令的监督执行机关 | 第36-37页 |
七、不完成社区服务令的处理 | 第37-40页 |
(一) 不履行社区服务令规定的义务 | 第37-38页 |
(二) 服刑期间又犯新罪 | 第38-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