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第6-7页 |
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7-31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1.2.1 三维声波波场数值模拟 | 第18-20页 |
1.2.2 数值模拟边界条件 | 第20-21页 |
1.2.3 微震监测与震源定位 | 第21-23页 |
§1.3 现有漏点探测方法与实例 | 第23-28页 |
1.3.1 听音检漏法 | 第23-24页 |
1.3.2 小区全面声音检测法 | 第24-25页 |
1.3.3 相关法 | 第25-27页 |
1.3.4 区域检漏法 | 第27-28页 |
§1.4 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 第28-29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拟解决关键问题与创新点 | 第29-31页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页 |
1.5.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9页 |
1.5.3 主要创新点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基本原理 | 第31-59页 |
§2.1 三维声波方程有限差分数值模拟 | 第31-43页 |
2.1.1 三维声波方程和差分格式 | 第31-36页 |
2.1.2 边界条件 | 第36-41页 |
2.1.3 连续震源的提出与建立 | 第41-43页 |
§2.2 相对于参考道的相关时差获取 | 第43-47页 |
2.2.1 互相关原理 | 第43-45页 |
2.2.2 相对于参考道的时差获取 | 第45-47页 |
§2.3 漏点三维定位反演 | 第47-57页 |
2.3.1 基于时差三维定位理论分析 | 第47-54页 |
2.3.2 模拟退火方法 | 第54-57页 |
§2.4 漏点三维定位的基本技术流程 | 第57-59页 |
第三章 地下漏点三维微震波场模拟与特征分析 | 第59-66页 |
§3.1 地下漏点三维建模 | 第59-61页 |
3.1.1 模型Ⅰ | 第59-60页 |
3.1.2 模型Ⅱ | 第60页 |
3.1.3 模型Ⅲ | 第60-61页 |
§3.2 地下漏点三维微震波场模拟与特征分析 | 第61-65页 |
3.2.1 地面测线(排列)布置 | 第61-62页 |
3.2.2 波场特征与分析 | 第62-6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四章 影响时差获取和三维定位精度的主要因素与分析 | 第66-97页 |
§4.1 漏点的平面近似确定 | 第66-69页 |
4.1.1 模型Ⅰ | 第67页 |
4.1.2 模型Ⅱ | 第67-68页 |
4.1.3 模型Ⅲ | 第68-69页 |
§4.2 互相关参考道和记录分量的选择 | 第69-78页 |
4.2.1 记录的选择 | 第69页 |
4.2.2 互相关特征分析 | 第69-78页 |
§4.3 相关时窗大小与噪声对相关时差提取的影响 | 第78-86页 |
4.3.1 相关时窗大小的影响 | 第78页 |
4.3.2 噪声对相关时差提取的影响 | 第78-83页 |
4.3.3 固定噪声情况下相关时窗大小的影响 | 第83-86页 |
§4.4 排列方式与排列参数对定位精度的影响 | 第86-96页 |
4.4.1 排列方式对定位精度的影响 | 第86-94页 |
4.4.2 排列参数 | 第94-9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五章 复杂模型和实例计算与分析 | 第97-109页 |
§5.1 未加噪声复杂模型时差特征与三维定位分析 | 第97-99页 |
5.1.1 各测线时差特征分析 | 第97-99页 |
5.1.2 各测线组漏点三维定位与分析 | 第99页 |
§5.2 加40%噪声复杂模型时差特征与三维定位分析 | 第99-103页 |
5.2.1 各测线组时差特征分析 | 第99-102页 |
5.2.2 各测线组漏点三维定位结果与分析 | 第102页 |
5.2.3 漏点深度已知情况下各测线组漏点定位结果与分析 | 第102-103页 |
§5.3 实例计算与分析 | 第103-108页 |
5.3.1 场地数据采集与分析 | 第103-106页 |
5.3.2 相关时差获取与分析 | 第106-10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09-111页 |
§6.1 结论 | 第109-110页 |
§6.2 建议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8页 |
附图 | 第118-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