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权形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绪论 | 第9-15页 |
| 一、研究缘由与意义 | 第9页 |
| (一) 研究缘由 | 第9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9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 (一) 林权私有化 | 第9-11页 |
| (二) 林权共有 | 第11-12页 |
| 三、研究框架与内容 | 第12-13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 (一) 案例分析 | 第13页 |
| (二) 产权分析 | 第13页 |
| (三) 行为分析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林权的基本理论 | 第15-25页 |
| 一、林权的概念 | 第15-17页 |
| (一) 经济学视角下的林权概念 | 第15页 |
| (二) 法学视角下的林权概念 | 第15-16页 |
| (三) 政策视角下的林权概念 | 第16-17页 |
| (四) 一种综合的视角 | 第17页 |
| 二、产权形式的选择 | 第17-25页 |
| (一) 产权的形式 | 第18-20页 |
| (二) 产权的行使 | 第20-21页 |
| (三) 产权选择的内在逻辑 | 第21-25页 |
| 第二章 林权形式选择的实证分析 | 第25-37页 |
| 一、东北地区林权改革 | 第26-29页 |
| (一) 东北地区初始制度及自然环境概况 | 第26-27页 |
| (二) 东北地区的强制性林权制度变迁 | 第27-28页 |
| (三) 东北地区林改推行情况 | 第28-29页 |
| 二、福建地区林权改革 | 第29-34页 |
| (一) 福建的原生环境 | 第29-30页 |
| (二) 福建省的诱致性林权改革 | 第30-31页 |
| (三) 福建地区林改实行情况 | 第31-34页 |
| 三、东北与福建地区林权制度改革的比较分析 | 第34-37页 |
| (一) 自然环境及初始制度安排比较 | 第34-35页 |
| (二) 林业市场发育程度比较 | 第35页 |
| (三) 林权改革动因比较 | 第35页 |
| (四) 林地产权形式与经营方式比较 | 第35-37页 |
| 第三章 影响林权形式选择的要因分析 | 第37-46页 |
| 一、政策因素 | 第37-39页 |
| (一) 林权排他性的落实 | 第37-38页 |
| (二) 林地经营权的稳定 | 第38页 |
| (三) 林权的合理流转 | 第38-39页 |
| 二、市场的促进力量 | 第39-42页 |
| 三、林业资源禀赋 | 第42-46页 |
| (一) 自然禀赋对成本的影响 | 第42-43页 |
| (二) 自然禀赋对收益的影响 | 第43-46页 |
| 结论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