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的物权变动模式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物权变动模式概述 | 第11-24页 |
第一节 物权变动模式概述 | 第11-13页 |
一、物权变动模式的概念 | 第11页 |
二、各国物权变动模式 | 第11-13页 |
三、确立物权变动模式的意义 | 第13页 |
第二节 物权变动与物权公示的关系 | 第13-18页 |
一、物权公示制度的价值 | 第14页 |
二、物权公示的对象及方式 | 第14-16页 |
三、物权变动与物权公示的关系 | 第16-18页 |
第三节 物权变动与物权行为 | 第18-21页 |
一、物权行为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18-20页 |
二、物权行为的表现形态 | 第20页 |
三、物权行为对物权变动模式的影响 | 第20-21页 |
第四节 物权变动与公信原则 | 第21-24页 |
一、公信原则概述 | 第21-22页 |
二、公信原则对物权变动的作用 | 第22页 |
三、物权变动中第三人保护制度之比较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我国物权变动模式 | 第24-33页 |
第一节 我国物权变动立法现状及模式分析 | 第24-27页 |
一、债权形式主义在我国立法中的体现 | 第24-26页 |
二、债权意思主义在我国立法中的体现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影响我国物权变动模式的因素 | 第27-29页 |
一、确定物权变动模式的主要因素 | 第27页 |
二、影响我国物权变动模式的因素 | 第27-29页 |
第三节 我国物权变动制度中的不足 | 第29-33页 |
一、二元化模式在物权立法上的不足 | 第29-31页 |
二、第三人保护模式的善意取得制度存在不足 | 第31页 |
三、我国不动产物权登记的缺陷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我国物权变动模式的构建 | 第33-45页 |
第一节 我国物权变动的应然模式 | 第33-39页 |
一、公示生效主义和公示对抗主义各自的弊端 | 第33-34页 |
二、物权形式主义的弊端 | 第34-35页 |
三、我国物权变动应采用债权形式主义 | 第35-36页 |
四、取消债权意思主义为补充 | 第36-39页 |
第二节 完善债权形式主义模式 | 第39-45页 |
一、吸取物权形式主义模式中的合理成分确立区分原则 | 第39-40页 |
二、加强保护第三人的力度 | 第40-42页 |
三、实行统一的不动产登记体制 | 第42-43页 |
四、债权合同效力与物权变动效力相区分制度设计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