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1-16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创新点 | 第15-16页 |
2 基本理论与研究综述 | 第16-25页 |
2.1 产业关联理论及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2.1.1 产业关联理论 | 第16-17页 |
2.1.2 产业关联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2.2 信息产业理论及研究综述 | 第19-22页 |
2.2.1 信息产业理论 | 第19页 |
2.2.2 国外信息产业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2.2.3 国内信息产业研究综述 | 第20-22页 |
2.3 解释结构模型研究综述 | 第22-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我国信息产业概况 | 第25-32页 |
3.1 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进程 | 第25-28页 |
3.1.1 信息制造业发展进程 | 第25-26页 |
3.1.2 通信业发展进程 | 第26-27页 |
3.1.3 软件业发展进程 | 第27-28页 |
3.2 信息产业的基本特征 | 第28-29页 |
3.2.1 知识密集型 | 第28页 |
3.2.2 高渗透性 | 第28页 |
3.2.3 高增值性 | 第28-29页 |
3.2.4 高竞争性 | 第29页 |
3.2.5 先导性 | 第29页 |
3.3 信息产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方式 | 第29-31页 |
3.3.1 信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影响途径 | 第29-30页 |
3.3.2 信息产业与第一产业的关联方式 | 第30页 |
3.3.3 信息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关联方式 | 第30-31页 |
3.3.4 信息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关联方式 | 第3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4 我国信息产业关联的投入产出分析 | 第32-53页 |
4.1 投入产出分析法 | 第32-38页 |
4.1.1 投入产出表 | 第32-33页 |
4.1.2 投入产出数学模型 | 第33-34页 |
4.1.3 产业关联效应系数 | 第34-37页 |
4.1.4 产业波及效应系数 | 第37-38页 |
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38-41页 |
4.3 信息产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效应分析 | 第41-50页 |
4.3.1 直接关联分析 | 第41-47页 |
4.3.2 完全关联分析 | 第47-50页 |
4.4 信息产业与三次产业的波及效应分析 | 第50-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5 我国信息产业关联机制解释结构模型 | 第53-61页 |
5.1 解释结构模型法 | 第53-56页 |
5.1.1 概述 | 第53页 |
5.1.2 基本概念 | 第53-56页 |
5.1.3 ISM方法实施步骤 | 第56页 |
5.2 信息产业与三次产业关联机制解释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56-59页 |
5.2.1 建立邻接矩阵 | 第56-57页 |
5.2.2 求可达矩阵 | 第57页 |
5.2.3 区域分解 | 第57-58页 |
5.2.4 层级分解 | 第58-59页 |
5.2.5 五部门产业系统解释结构模型 | 第59页 |
5.3 模型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61-64页 |
6.1 基本结论 | 第61-62页 |
6.1.1 信息产业关联效应 | 第61页 |
6.1.2 信息产业关联机制 | 第61-62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62-64页 |
6.2.1 促进信息产业与三次产业的协同发展 | 第62页 |
6.2.2 建设信息产业集群环境 | 第62-63页 |
6.2.3 完善产业基础,鼓励扩大信息消费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8-7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