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方法制备纳米银和金及各自应用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1.1 引言 | 第8页 |
1.2 贵金属纳米颗粒的化学制备方法 | 第8-10页 |
1.2.1 种子生长法 | 第9页 |
1.2.2 模板法 | 第9页 |
1.2.3 电化学合成法 | 第9-10页 |
1.2.4 生物合成法 | 第10页 |
1.3 电化学葡萄糖生物传感器 | 第10-16页 |
1.3.1 电化学葡萄糖发展史简述 | 第11-12页 |
1.3.2 第一代生物传感器葡萄糖 | 第12页 |
1.3.3 第二代生物传感器葡萄糖 | 第12-15页 |
1.3.4 第三代葡萄糖生物传感器 | 第15页 |
1.3.5 生物传感器生物组分的固定 | 第15-16页 |
1.4 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2 载芦荟纳米银鸡蛋膜创口贴的制备 | 第18-29页 |
2.1 引言 | 第18-19页 |
2.2 实验药品与方法 | 第19-21页 |
2.2.1 实验样品 | 第19页 |
2.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19页 |
2.2.3 芦荟叶提取液的制备 | 第19-20页 |
2.2.4 纳米银的制备 | 第20页 |
2.2.5 纳米银的表征 | 第20-21页 |
2.2.6 载纳米银鸡蛋膜创口贴的制备 | 第21页 |
2.2.7 新型创口贴的抗菌性测定 | 第2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1-28页 |
2.3.1 不同生长状况芦荟叶提取液的影响 | 第21-22页 |
2.3.2 硝酸银浓度的影响 | 第22-23页 |
2.3.3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23页 |
2.3.4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23-24页 |
2.3.5 芦荟纳米银的红外分析 | 第24-25页 |
2.3.6 声著纳米银的XRD分析 | 第25-26页 |
2.3.7 芦荟叶提取物合成纳米银的TEM分析 | 第26-28页 |
2.3.8 载芦荟纳米银鸡蛋膜创口贴的抗菌性测试 | 第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芦荟叶提取液制备纳米金 | 第29-33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实验药品与方法 | 第29-31页 |
3.2.1 实验药品 | 第29-30页 |
3.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0页 |
3.2.3 芦荟叶提取液的制备 | 第30页 |
3.2.4 纳米金的制备 | 第30页 |
3.2.5 纳米金的表征 | 第30-3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1-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4 种子生长法制备纳米金 | 第33-42页 |
4.1 引言 | 第33-35页 |
4.2 实验药品与方法 | 第35-36页 |
4.2.1 实验样品 | 第35页 |
4.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5页 |
4.2.3 不同形貌纳米金的制备 | 第35-36页 |
4.2.4 纳米金的表征 | 第3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36-41页 |
4.3.1 种子的影响 | 第36-37页 |
4.3.2 枕头状纳米金的合成 | 第37页 |
4.3.3 长棒状纳米金的合成 | 第37-38页 |
4.3.4 短棒状纳米金的合成 | 第38-39页 |
4.3.5 球状纳米金的合成 | 第39-40页 |
4.3.6 枝状纳米金的合成 | 第40-4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5 葡萄氧化酶生物传感器的制备 | 第42-49页 |
5.1 前言 | 第42-43页 |
5.2 实验药品与方法 | 第43-44页 |
5.2.1 实验药品 | 第43页 |
5.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43页 |
5.2.3 GOx电极的制备 | 第43-44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44-48页 |
5.3.1 修饰电极的电化学特性 | 第44-45页 |
5.3.2 短棒状纳米金对电极性能影响 | 第45-46页 |
5.3.3 枝状纳米金对电极性能影响 | 第46页 |
5.3.4 球状纳米金对电极性能影响 | 第46-47页 |
5.3.5 枕头状纳米金对电极性能影响 | 第47页 |
5.3.6 长棒状纳米金对电极性能影响 | 第47-4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阶段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