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对宋朝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影响
| 摘要 | 第2-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1 绪论 | 第9-18页 |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9-13页 |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 1.1.2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 1.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2页 |
| 1.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 1.2.1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1.2.2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2 宋代科举考试概述 | 第18-27页 |
| 2.1 宋朝科举考试之前人才选拔概况 | 第18-21页 |
| 2.2 宋朝科举考试概况 | 第21-25页 |
| 2.2.1 殿试方面 | 第22页 |
| 2.2.2 照顾士子 | 第22-24页 |
| 2.2.3 废除公荐 | 第24-25页 |
| 2.3 宋朝科举考试的利弊 | 第25-27页 |
| 3 宋朝科举制度对于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正功能 | 第27-41页 |
| 3.1 宋朝科举制度促进社会分层形成 | 第27-32页 |
| 3.1.1 录取人数增加 | 第30-31页 |
| 3.1.2 “读书人”阶层扩大 | 第31页 |
| 3.1.3 笼络士子 | 第31-32页 |
| 3.2 对于官员的影响 | 第32-35页 |
| 3.2.1 提高了官员文化程度 | 第32-33页 |
| 3.2.2 改变的官员的出身 | 第33-34页 |
| 3.2.3 改变官员的社会流动 | 第34-35页 |
| 3.3 缓和阶层矛盾 | 第35-36页 |
| 3.4 成为一种安全阀机制 | 第36-38页 |
| 3.5 士商对流的出现 | 第38-41页 |
| 4 宋朝科举制度对于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负功能 | 第41-49页 |
| 4.1 科举制对于地域流动带来的阻碍 | 第41-43页 |
| 4.2 科举制对于垂直流动带来的阻碍 | 第43-44页 |
| 4.3 科举制对于高流动率社会形成的不利影响 | 第44-46页 |
| 4.4 科场舞弊对于社会流动的不利影响 | 第46-49页 |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49-54页 |
|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49-50页 |
| 5.2 对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启示 | 第50-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后记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