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3页 |
符号说明 | 第14-15页 |
所需仪器及设备 | 第15-16页 |
第一部分 文献和理论研究 | 第16-25页 |
一、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一) 原发性高血压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二) 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中医理论 | 第17-18页 |
二、现代医学心理学情绪理论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性研究 | 第18-20页 |
(一) 心身疾病理论 | 第18页 |
(二) 情绪的基本概念及其致病学说 | 第18-19页 |
(三) 情绪心理因素与血管内皮相关性研究 | 第19-20页 |
三、中医对心理(情志)理论的认识 | 第20-23页 |
(一) 中医情志理论概述 | 第20-22页 |
(二) 中医情志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 | 第22-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5页 |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研究 | 第25-54页 |
实验一、心理(怒志)刺激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NO、ET、UT Ⅱ、TXB2、6-keto-PGF1a的影响 | 第25-34页 |
一、材料和方法 | 第25-26页 |
(一) 实验动物及分组方法 | 第25页 |
(二) 模型的准备方法 | 第25-26页 |
(三) 检测指标及方法 | 第26页 |
(四)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26页 |
二、结果 | 第26-28页 |
(一) 大鼠行为学评估及各观察指标 | 第26-27页 |
(二) 检测结果及统计学处理 | 第27-28页 |
三、讨论 | 第28-31页 |
(一) ET与NO | 第29-30页 |
(二) 血栓素(TXB2)与前列腺素(6-keto-PGF1a) | 第30页 |
(三) 尾加压素(UⅡ) | 第30-31页 |
四、结果分析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实验二:心理(恐志)刺激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ICAM-1、VCAM-1的表达及胸主动脉壁内皮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情况 | 第34-54页 |
一、材料和方法 | 第34-37页 |
(一) 实验动物及分组方法 | 第34页 |
(二) 模型制备方法 | 第34页 |
(三) 检测指标及方法 | 第34-37页 |
(四)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37页 |
二、结果 | 第37-46页 |
(一) 大鼠行为学评估及指标结果 | 第37页 |
(二) 检测结果及统计学处理 | 第37-46页 |
三、讨论 | 第46-47页 |
(一) sICAM-1和VCAM-1研究概况 | 第46-47页 |
(二) 血管内皮层与扫描电镜的研究概况 | 第47页 |
四、结果分析 | 第47-51页 |
(一) 冻结状态 | 第48页 |
(二) VCAM-1、sICAM-1结果及分析 | 第48页 |
(三) 电镜结果及分析 | 第48-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综述 | 第55-61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2-64页 |
外文论文 | 第64-82页 |
学位论文评阁及答辩情况表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