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管理视角下的网络舆情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5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三)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第13页 |
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网络舆情概述 | 第15-26页 |
(一) 网络舆情的含义及分类 | 第15-16页 |
1. 舆情的概念 | 第15页 |
2. 网络舆情的含义 | 第15页 |
3. 网络舆情的分类 | 第15-16页 |
(二) 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 | 第16-17页 |
(三) 网络舆情的特点 | 第17-19页 |
1. 传播主体隐蔽 | 第17-18页 |
2. 题材和内容多元丰富 | 第18页 |
3. 网民借助互联网互动参与热烈 | 第18-19页 |
4. 存在“敌对渗透”现象 | 第19页 |
(四) 网络舆情的功能 | 第19-22页 |
1. 是民众利益诉求表达的新窗口 | 第19-20页 |
2. 让公众掌握了话语权 | 第20页 |
3. 是弱势群体维权的重要途径 | 第20-21页 |
4. 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变迁 | 第21-22页 |
(五) 网络舆情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 第22-26页 |
1. 传播载体愈加多样 | 第22-23页 |
2. 网络成为重大敏感事件的爆发口 | 第23页 |
3. 互联网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加强 | 第23-24页 |
4. 加剧了事件发展的实际进程 | 第24-26页 |
二、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影响 | 第26-32页 |
(一) 对政府管理的积极作用 | 第26-28页 |
1. 利于监督行政行为,提高行政决策效率 | 第26页 |
2. 提供了政府决策的依据,促进决策科学合理化 | 第26-27页 |
3. 促使公众参与政府决策,降低政府的执行成本 | 第27-28页 |
(二) 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产生的消极影响 | 第28-32页 |
1. 影响政府在信息的披露和发布等方面的主动权 | 第28-29页 |
2. 降低政府的凝聚力 | 第29页 |
3. 导致政府管理秩序混乱 | 第29-30页 |
4. 增加政府决策过程中的风险 | 第30-32页 |
三、政府在网络舆情监管方面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 第32-36页 |
(一) 政府在网络舆情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1. 认识层面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2. 处置层面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二)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34-36页 |
1. 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开不及时 | 第34页 |
2. 应对网络舆情的政策法律缺失 | 第34-35页 |
3. 网络信息传播中“把关人”功能弱化 | 第35-36页 |
四、完善政府管理网络舆情的主要对策 | 第36-43页 |
(一) 树立科学的网络舆情应对理念 | 第36-38页 |
1. 主动介入媒体议程设置 | 第36-37页 |
2. 科学推进公众与政府平等对话 | 第37页 |
3. 重视并充分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 | 第37-38页 |
(二) 健全政府对网络舆情的综合掌控机制 | 第38-40页 |
1. 有效建立信息全面汇集机制 | 第38页 |
2. 加强网络舆情研判机制建设 | 第38-39页 |
3. 完善网络舆情协调反馈机制建设 | 第39页 |
4. 健全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机制建设 | 第39页 |
5. 加强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建设 | 第39-40页 |
(三) 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 | 第40-43页 |
1. 加强政府管理网络舆情的法制建设 | 第40-41页 |
2. 开展涉网非法产业链专项整治 | 第41页 |
3. 发挥技术手段的管理作用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附录 | 第47-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