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文献综述与研究问题 | 第9-13页 |
1.2.1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1.2.2 研究问题 | 第13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4 相关概念与理论框架 | 第14-16页 |
1.4.1 高校信息 | 第14-15页 |
1.4.2 高校信息公开 | 第15-16页 |
第2章 高校信息公开:法律要求与实践探索 | 第16-24页 |
2.1 高校信息公开的法律要求 | 第16-18页 |
2.1.1 高校信息公开的宪法要求 | 第16页 |
2.1.2 高校信息公开的《条例》的要求 | 第16-17页 |
2.1.3 高校信息公开的《办法》的要求 | 第17页 |
2.1.4 高校信息公开的其他法律要求 | 第17-18页 |
2.2 高校信息公开的实践探索 | 第18-22页 |
2.2.1 高校信息公开主体的法律分析 | 第18-19页 |
2.2.2 高校信息公开内容的法律分析 | 第19-20页 |
2.2.3 高校信息公开方式的法律分析 | 第20-21页 |
2.2.4 高校信息公开监督与救济的法律分析 | 第21-22页 |
2.3 高校信息公开的总体效果 | 第22-24页 |
第3章 高校信息公开与高校腐败的相关性分析 | 第24-32页 |
3.1 信息不对称:高校腐败生成的动因 | 第24-25页 |
3.1.1 高校信息不对称性分析 | 第24-25页 |
3.1.2 非对称信息下高校公权力存在寻租机制 | 第25页 |
3.2 高校腐败的特性与趋势 | 第25-29页 |
3.2.1 就案发环节来看,重点环节易发多发明显 | 第25-26页 |
3.2.2 就腐败潜伏期来看,与其他领域存在差异性 | 第26-27页 |
3.2.3 就案件类型来看,大案要案逐渐增多 | 第27页 |
3.2.4 就作案手段来看,呈现隐蔽性和多元化特征 | 第27-28页 |
3.2.5 就作案主体来看,体现党政领导干部与普通教职工并存特点 | 第28-29页 |
3.3 高校信息公开与高校腐败的相关性分析 | 第29-32页 |
3.3.1 高校信息公开是实现高校反腐的前提条件 | 第29-31页 |
3.3.2 以高校信息公开实现高校反腐的运行逻辑 | 第31-32页 |
第4章 信息公开:推动高校反腐的路径选择 | 第32-43页 |
4.1 信息公开的前提与条件:可能性与现实性 | 第32-34页 |
4.1.1 高校公权力规制的基本思路 | 第32-33页 |
4.1.2 公开透明遏止高校办学腐败的机理 | 第33页 |
4.1.3 发达国家从透明化遏制高校腐败实践分析 | 第33-34页 |
4.2 信息公开与高校反腐的制度安排 | 第34-36页 |
4.2.1 高校信息的公开与保密 | 第34-35页 |
4.2.2 高校信息公开的监督与责任 | 第35页 |
4.2.3 高校信息公开载体的维度 | 第35-36页 |
4.3 以信息公开来推动高校反腐:路径与策略 | 第36-43页 |
4.3.1 以信息公开来推动高校反腐的路径 | 第36-37页 |
4.3.2 以规制公权力为高校反腐推进的路径 | 第37-39页 |
4.3.3 以信息公开推动高校反腐的策略 | 第39-43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3-44页 |
5.1 结论 | 第43页 |
5.2 展望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