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1-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1章 实验研究 | 第14-39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14-15页 |
1.1.1 实验动物 | 第14页 |
1.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14-15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15-21页 |
1.2.1 实验分组 | 第15页 |
1.2.2 试剂的配制 | 第15页 |
1.2.3 哮喘模型制备 | 第15-16页 |
1.2.4 针刺干预 | 第16页 |
1.2.5 肺功能检测 | 第16页 |
1.2.6 血清的制备与处理 | 第16页 |
1.2.7 肺泡灌洗液的收集 | 第16-17页 |
1.2.8 BALF细胞计数 | 第17页 |
1.2.9 肺组织的处理 | 第17-18页 |
1.2.10 肺组织病理学观察 | 第18-19页 |
1.2.11 ELISA检测大鼠肺组织、BALF及血清中Eotaxin、RANTES、TGF-β1 含量 | 第19页 |
1.2.12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组织中Eotaxin、RANTES、TGF-β1 的表达水平 | 第19-20页 |
1.2.13 免疫荧光检测肺组织中Eotaxin、RANTES、TGF-β1 蛋白的表达 | 第20-21页 |
1.2.14 统计学处理 | 第21页 |
1.3 结果 | 第21-30页 |
1.3.1 大鼠的症状表现 | 第21页 |
1.3.2 各组大鼠气道阻力结果 | 第21-22页 |
1.3.3 各组大鼠肺泡灌洗液细胞计数结果 | 第22-23页 |
1.3.4 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 | 第23页 |
1.3.5 大鼠肺组织、BALF及血清中Eotaxin、RANTES、TGF-β1 的ELISA结果 | 第23-25页 |
1.3.6 各组大鼠肺组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第25-27页 |
1.3.7 各组大鼠肺组织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 第27-30页 |
1.4 讨论 | 第30-35页 |
1.4.1 中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 第30-31页 |
1.4.2“三穴五针”的选穴依据 | 第31页 |
1.4.3 支气管哮喘模型制备 | 第31-32页 |
1.4.4 对气道阻力影响的研究 | 第32页 |
1.4.5 对炎性细胞计数影响的研究 | 第32-33页 |
1.4.6 对肺组织病理变化影响的研究 | 第33页 |
1.4.7 对肺组织、BALF和血清中Eotaxin、RANTES、TGF-β1 含量影响的研究 | 第33页 |
1.4.8 对肺组织中Eotaxin、RANTES、TGF-β1 蛋白表达影响的研究 | 第33-35页 |
1.4.9 不足与展望 | 第35页 |
1.5 结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第2章 综述 | 第39-52页 |
2.1 支气管哮喘气道炎性反应的发病机制 | 第39-42页 |
2.1.1 嗜酸性粒细胞 | 第39页 |
2.1.2 肥大细胞 | 第39-40页 |
2.1.3 T淋巴细胞 | 第40页 |
2.1.4 树突状细胞 | 第40页 |
2.1.5 气道平滑肌细胞 | 第40页 |
2.1.6 相关细胞因子 | 第40-42页 |
2.2 西医治疗支气管哮喘 | 第42-43页 |
2.2.1 药物治疗方法 | 第42页 |
2.2.2 免疫治疗方法 | 第42-43页 |
2.3 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 | 第43页 |
2.4 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及机制 | 第43-46页 |
2.4.1 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 | 第43-44页 |
2.4.2 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机制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导师简介 | 第54-55页 |
作者简介 | 第55-5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