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勘测、设计与计算论文--勘测论文

爆破—地下水协同作用下板岩隧道围岩性质劣化机理研究

作者简历第6-11页
摘要第11-14页
ABSTRACT第14-18页
第一章 绪论第25-42页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第25-30页
        1.1.1 选题的来源第25-28页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第28-30页
    1.2 爆破作用下岩体性质劣化机理研究现状第30-33页
        1.2.1 劣化模型研究进展及评述第30-31页
        1.2.2 劣化规律研究进展及评述第31-32页
        1.2.3 劣化范围研究进展及评述第32页
        1.2.4 累积劣化效应研究进展及评述第32-33页
    1.3 水-岩相互作用下岩体性质劣化研究现状第33-36页
        1.3.1 物理劣化作用研究进展及评述第33-34页
        1.3.2 化学劣化作用研究进展及评述第34-35页
        1.3.3 力学劣化作用研究进展及评述第35-36页
    1.4 爆破-地下水-软岩相互作用下岩体性质劣化研究现状第36-37页
        1.4.1 研究进展第36-37页
        1.4.2 研究评述第37页
    1.5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第37-42页
        1.5.1 研究内容第37-39页
        1.5.2 技术路线第39-41页
        1.5.3 创新点第41-42页
第二章 研究区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第42-53页
    2.1 工程背景第42-43页
    2.2 工程概况第43-44页
    2.3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第44-52页
        2.3.1 地形地貌第44-45页
        2.3.2 气象特征第45-46页
        2.3.3 地层岩性第46-47页
        2.3.4 地质构造第47-51页
        2.3.5 水文地质第51-52页
    2.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三章 板岩隧道围岩微细观劣化机理研究第53-88页
    3.1 试验方案设计第54页
    3.2 板岩微细观结构特征概述第54-55页
        3.2.1 基本思路第54-55页
        3.2.2 板岩微细观结构特征第55页
    3.3 结构及矿物成分微观劣化规律第55-65页
        3.3.1 微观结构劣化规律第56-61页
            3.3.1.1 爆破作用微观结构及组分第57-58页
            3.3.1.2 爆破-地下水协同作用微观结构及组分第58-60页
            3.3.1.3 爆破作用微观结构劣化规律第60页
            3.3.1.4 爆破-地下水协同作用微观结构劣化规律第60-61页
        3.3.2 矿物成分及含量劣化规律第61-65页
            3.3.2.1 爆破-地下水协同作用矿物成分及含量第62-63页
            3.3.2.2 爆破-地下水协同作用矿物成分及含量劣化规律第63-65页
    3.4 表面形貌细观劣化规律第65-70页
        3.4.1 表面形貌特征分析第66-68页
        3.4.2 表面形貌细观劣化规律第68-70页
            3.4.2.1 爆破作用表面形貌细观劣化规律第68-69页
            3.4.2.2 爆破-地下水协同作用表面形貌细观劣化规律第69-70页
    3.5 基于微裂纹扩展的细观劣化准则第70-75页
        3.5.1 微裂纹稳态扩展条件及计算模型第71-72页
        3.5.2 爆破-地下水协同作用求解第72-75页
            3.5.2.1 爆炸应力波作用求解第72-73页
            3.5.2.2 爆生气体作用求解第73-74页
            3.5.2.3 地下水作用求解第74-75页
        3.5.3 微裂纹扩展细观劣化准则第75页
    3.6 基于离散格子弹簧模型的细观断裂劣化规律第75-86页
        3.6.1 离散格子弹簧模型(DLSM)第78-80页
        3.6.2 爆破-地下水协同作用的实现第80-82页
        3.6.3 细观断裂劣化规律第82-86页
            3.6.3.1 建立计算模型第82-83页
            3.6.3.2 爆破作用细观断裂规律第83-84页
            3.6.3.3 爆破-地下水协同作用细观断裂规律第84-86页
    3.7 本章小结第86-88页
第四章 板岩隧道围岩理化劣化机理研究第88-121页
    4.1 板岩物理化学性质概述第88-90页
        4.1.1 基本思路第88-89页
        4.1.2 板岩基本理化性质第89-90页
            4.1.2.1 基本物理性质第89页
            4.1.2.2 基本化学反应过程第89-90页
    4.2 爆破-地下水协同作用基本物理参数指标劣化规律第90-109页
        4.2.1 密度变化规律第91-93页
        4.2.2 电阻率变化规律第93-96页
        4.2.3 耐崩解性指数变化规律第96-103页
        4.2.4 纵波波速变化规律第103-108页
        4.2.5 物理性质变化规律汇总第108-109页
    4.3 爆破-地下水协同作用化学反应过程劣化规律第109-119页
        4.3.1 化学劣化反应过程第110-112页
        4.3.2 饱水试验化学溶液分析第112-115页
            4.3.2.1 饱水试验前原地下水溶液化学简分析第112页
            4.3.2.2 饱水试验后地下水溶液p H值变化规律第112-114页
            4.3.2.3 饱水试验后地下水溶液阴阳离子浓度变化规律第114-115页
        4.3.3 爆破-地下水协同作用化学成分变化规律第115-119页
            4.3.3.1 X射线能谱试验第115-116页
            4.3.3.2 化学成分变化规律第116-119页
    4.4 本章小结第119-121页
第五章 板岩隧道围岩宏观劣化机理研究第121-167页
    5.1 板岩宏观特征概述第121-123页
        5.1.1 基本思路第121页
        5.1.2 板岩基本宏观特征第121-123页
    5.2 围岩振动效应宏观劣化机理第123-140页
        5.2.1 宏观振动劣化因子与劣化模型第123-127页
            5.2.1.1 第1步:定义宏观振动劣化因子D_(m,b)第123-125页
            5.2.1.2 第2步:建立宏观振动劣化模型第125-127页
        5.2.2 现场爆破振动测试第127-130页
        5.2.3 爆破振动测试结果分析第130-136页
            5.2.3.1 爆破作用振动测试结果第130-133页
            5.2.3.2 爆破-地下水协同作用振动测试结果第133-135页
            5.2.3.3 爆破与爆破-地下水协同作用对比分析第135-136页
        5.2.4 宏观振动劣化结果分析第136-140页
            5.2.4.1 计算宏观振动劣化因子第136-138页
            5.2.4.2 宏观振动劣化规律分析第138页
            5.2.4.3 爆破与爆破-地下水协同作用对比分析第138-140页
            5.2.4.4 劣化函数第140页
    5.3 围岩变形宏观劣化机理第140-165页
        5.3.1 宏观变形劣化因子和劣化模型第140-143页
            5.3.1.1 第1步:建立拱顶沉降与周边收敛相对位移几何模型第140-142页
            5.3.1.2 第2步:建立宏观变形劣化模型第142-143页
        5.3.2 现场变形测试第143-147页
        5.3.3 变形测试结果分析第147-158页
        5.3.4 宏观变形劣化结果分析第158-165页
            5.3.4.1 计算宏观变形劣化因子第158-160页
            5.3.4.2 宏观变形劣化规律分析第160-163页
            5.3.4.3 爆破药量对板岩劣化影响分析第163-164页
            5.3.4.4 劣化函数第164-165页
    5.4 本章小结第165-167页
第六章 板岩隧道围岩力学劣化机理研究第167-195页
    6.1 板岩力学性质概述第167-168页
        6.1.1 基本思路第167页
        6.1.2 板岩基本力学性质第167-168页
    6.2 爆破-地下水协同作用力学性质劣化机理第168-181页
        6.2.1 三轴压缩强度劣化规律第170-173页
            6.2.1.1 三轴压缩强度试验结果第170-172页
            6.2.1.2 三轴压缩强度劣化因子分析第172-173页
            6.2.1.3 劣化函数第173页
        6.2.2 弹性模量劣化规律第173-176页
            6.2.2.1 弹性模量试验结果第173-175页
            6.2.2.2 弹性模量劣化因子分析第175-176页
            6.2.2.3 劣化函数第176页
        6.2.3 泊松比劣化规律第176-179页
            6.2.3.1 泊松比试验结果第176-178页
            6.2.3.2 泊松比劣化因子分析第178-179页
            6.2.3.3 劣化函数第179页
        6.2.4 劣化板岩破坏形态第179-181页
    6.3 爆破-地下水协同作用围岩抗力劣化机理第181-193页
        6.3.1 围岩抗力理论计算第181-185页
            6.3.1.1 计算原理第182页
            6.3.1.2 建立理论计算模型第182-185页
            6.3.1.3 理论计算结果第185页
        6.3.2 现场径向液压枕抗力试验第185-191页
            6.3.2.1 试验洞的选取第186-187页
            6.3.2.2 试验布置及设备安装第187页
            6.3.2.3 试验加载及计算公式第187-188页
            6.3.2.4 试验结果分析第188-191页
        6.3.3 围岩抗力劣化结果分析第191-193页
            6.3.3.1 抗力劣化因子分析第191-192页
            6.3.3.2 劣化函数第192-193页
    6.4 本章小结第193-195页
第七章 板岩隧道围岩性质劣化工程应用研究第195-214页
    7.1 基本思路第195-196页
    7.2 爆破-地下水协同作用劣化板岩强度计算第196-207页
        7.2.1 Hoek–Brown强度准则及其局限性第196-200页
        7.2.2 考虑爆破-地下水协同作用的GSI值计算方法第200-204页
            7.2.2.1 爆破-地下水协同作用的RSI值第200-202页
            7.2.2.2 爆破-地下水协同作用的RWI值第202-203页
            7.2.2.3 爆破-地下水协同作用的GSI值第203-204页
        7.2.3 考虑爆破作用的D值计算方法第204-207页
            7.2.3.1 建立声波波速V_(p,s)与弹性模量E_m的关系第204-206页
            7.2.3.2 建立弹性模量E_m与扰动参数D的关系第206页
            7.2.3.3 建立纵波波速V_p与扰动参数D的关系第206-207页
    7.3 工程应用实例第207-212页
        7.3.1 工程概况第207-208页
        7.3.2 研究断面的岩体条件第208-209页
        7.3.3 计算爆破-地下水协同作用的GSI值第209-210页
            7.3.3.1 计算爆破-地下水协同作用的RSI值第209页
            7.3.3.2 计算爆破-地下水协同作用的RWI值第209-210页
            7.3.3.3 计算爆破-地下水协同作用的GSI值第210页
        7.3.4 计算爆破作用的D值第210-211页
        7.3.5 计算结果分析第211-212页
    7.4 本章小结第212-214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214-218页
    8.1 结论第214-216页
    8.2 展望第216-218页
致谢第218-220页
参考文献第220-232页

论文共2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露天转地下开采边坡爆破振动传播特性及安全判据研究
下一篇:不同含水率与剪切速率下滑带土残余强度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