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公安工作论文

恶意代码自动化判定技术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7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0-13页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第13-15页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第15-17页
第二章 恶意代码分类方法概述第17-25页
    2.1 PE文件结构第17-18页
    2.2 常用恶意代码反检测技术第18-20页
        2.2.1 静态反检测技术第19页
        2.2.2 动态反检测技术第19页
        2.2.3 混合反检测技术第19-20页
    2.3 恶意代码分析技术第20-22页
    2.4 恶意代码的命名规则第22-24页
    2.5 恶意代码数据集第24-25页
第三章 基于PRICoLBP的恶意代码分类第25-37页
    3.1 恶意代码图像介绍第26-28页
    3.2 LBP特征与PRICoLBP第28-30页
        3.2.1 LBP特征第28-29页
        3.2.2 PRICoLBP第29-30页
    3.3 后处理第30-31页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31-36页
        3.4.1 参数设定第31-32页
        3.4.2 分类效果评价第32-33页
        3.4.3 与常用特征比较第33-34页
        3.4.4 分类器的选择第34页
        3.4.5 混淆容忍能力第34-36页
    3.5 小结第36-37页
第四章 基于稀疏表示的恶意代码分类第37-45页
    4.1 稀疏表示原理介绍第38-40页
        4.1.1 稀疏约束与低秩约束第38-39页
        4.1.2 RPCA第39页
        4.1.3 稀疏表示第39-40页
    4.2 特征提取第40-41页
        4.2.1 取前N项第40页
        4.2.2 每k位取值第40页
        4.2.3 池化第40页
        4.2.4 随机投影第40-41页
    4.3 恶意代码的全局稀疏表示第41-42页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42-44页
        4.4.1 参数设定第42-43页
        4.4.2 分类性能评价与比较第43页
        4.4.3 方法改进与评价第43-44页
    4.5 小结第44-45页
第五章 基于二进制的恶意代码分类算法改进第45-51页
    5.1 基于PRICoLBP与基于稀疏表示的分类算法比较第45页
    5.2 基于滑动窗口的LBP级联稀疏表示算法第45-47页
        5.2.1 滑动窗口第46页
        5.2.2 提取LBP特征直方图第46页
        5.2.3 LBP特征直方图的稀疏表示第46页
        5.2.4 量化特征获得词包第46-47页
    5.3 随机森林分类器第47页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47-49页
    5.5 小结第49-51页
第六章 层次化恶意代码分析框架第51-55页
    6.1 整体架构第51页
    6.2 HASH值匹配第51-52页
    6.3 反汇编特征匹配第52-53页
        6.3.1 样本头部特征第52页
        6.3.2 OpCode和SysFunc的n-gram特征第52-53页
    6.4 组合特征第53页
    6.5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53页
    6.6 小结第53-55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55-57页
参考文献第57-63页
致谢第63-65页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分布表示的实体集合扩展
下一篇:面向用户评论的要素级情感分析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