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16页 |
Abstract | 第16-29页 |
绪论 | 第30-45页 |
一、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 第30-37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37-41页 |
三、研究的方法、思路及创新点 | 第41-45页 |
第一章 新时期以来中国大陆电影叙事类型 | 第45-60页 |
第一节 传统电影叙事类型 | 第46-55页 |
一、整合归类后的叙事类型 | 第46-50页 |
二、细分亚类别后的叙事类型 | 第50-55页 |
第二节 新兴电影叙事类型 | 第55-60页 |
一、“小妞”电影叙事 | 第55-56页 |
二、IP电影叙事 | 第56-60页 |
第二章 新时期以来中国大陆电影叙事形式的变迁 | 第60-100页 |
第一节 电影叙事视点的多元转变 | 第63-74页 |
一、全知全能的叙事视点及其转变 | 第66-70页 |
二、限能限知的叙事视点及其转变 | 第70-74页 |
第二节 电影叙事模式的多样性发展 | 第74-93页 |
一、电影叙事结构形态的发展 | 第75-83页 |
二、电影叙事模式的阶段性发展 | 第83-93页 |
第三节 电影叙事介质的跨界 | 第93-100页 |
一、电影叙事介质的电视剧化 | 第93-97页 |
二、电影叙事介质的数字化 | 第97-100页 |
第三章 新时期以来中国大陆电影叙事内质的转移 | 第100-129页 |
第一节 电影叙事时空向度的突围 | 第100-121页 |
一、电影时间叙事形态及时间畸变 | 第101-108页 |
二、电影空间叙事的多维度现象 | 第108-113页 |
三、电影时空叙事向度在中国大陆的发展 | 第113-121页 |
第二节 电影叙事意义的突破 | 第121-129页 |
一、电影叙事意义的追求 | 第121-123页 |
二、电影叙事意义的高度 | 第123-129页 |
第四章 新时期以来中国大陆电影叙事拓展之独立电影 | 第129-153页 |
第一节 精英独立电影叙事 | 第130-138页 |
一、精英独立电影叙事的界定 | 第130-131页 |
二、精英独立电影叙事的分类 | 第131-138页 |
第二节 大众独立电影叙事 | 第138-147页 |
一、大众独立电影叙事的界定 | 第138-139页 |
二、大众独立电影叙事的分类 | 第139-147页 |
第三节 独立电影叙事的启示 | 第147-153页 |
第五章 新时期以来中国大陆电影叙事拓展之高概念电影 | 第153-189页 |
第一节 高概念电影的核心理念 | 第154-157页 |
第二节 中美高概念电影叙事特征比较 | 第157-168页 |
一、叙事主题比较 | 第157-160页 |
二、叙事手段比较 | 第160-163页 |
三、叙事效果比较 | 第163-168页 |
第三节 高概念电影叙事类型划分 | 第168-189页 |
一、“奇观”高概念电影 | 第168-172页 |
二、“情结”高概念电影 | 第172-180页 |
三、“故事”高概念电影 | 第180-183页 |
四、“情怀”高概念电影 | 第183-189页 |
第六章 新时期以来中国大陆电影叙事策略变化的原因 | 第189-230页 |
第一节 导演因素 | 第189-202页 |
一、第四代导演:从去戏剧化到诗化关怀 | 第191-195页 |
二、第五代导演:从反叛传统到个性舞蹈 | 第195-198页 |
三、新生代导演:从个性语言到独特视线 | 第198-202页 |
第二节 社会因素 | 第202-230页 |
一、政治经济因素 | 第204-220页 |
二、受众因素 | 第220-230页 |
结语 | 第230-235页 |
参考文献 | 第235-243页 |
致谢 | 第243-24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