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工质薄液膜区流动与传热特性数值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表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薄液膜区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液滴蒸发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微通道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数学模型 | 第18-23页 |
2.1. 蒸发薄液膜区 | 第18-19页 |
2.2 气液界面质量输运 | 第19-21页 |
2.3 控制方程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封闭微腔蒸发薄液膜区的耦合传热 | 第23-35页 |
3.1 物理模型及模型验证 | 第23-24页 |
3.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24-34页 |
3.2.1 工质物性的影响 | 第25-29页 |
3.2.2 不可凝气体的影响 | 第29-31页 |
3.2.3 微腔尺寸和几何形状的影响 | 第31-3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加热板上固着液滴蒸发薄液膜区的耦合传热 | 第35-47页 |
4.1 物理模型及模型验证 | 第35-37页 |
4.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7-45页 |
4.2.1 气液两相速度场和温度场 | 第37-39页 |
4.2.2 液滴蒸发薄液膜传热传质特性 | 第39-41页 |
4.2.3 尺寸、过热度和润湿性的影响 | 第41-43页 |
4.2.4 脱离压力和毛细压力对蒸发传热的影响 | 第43页 |
4.2.5 封闭环境中不凝结气体的影响 | 第43-4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5章 微通道蒸发薄液膜区的耦合传热 | 第47-56页 |
5.1 数学模型及模型验证 | 第47页 |
5.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7-54页 |
5.2.1 不同温度环境下的界面蒸发 | 第49-51页 |
5.2.2 微通道尺寸的影响 | 第51-53页 |
5.2.3 不可凝气体的影响 | 第53-5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6.1 结论 | 第56页 |
6.2 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