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0-15页 |
1.1 调研背景 | 第10-12页 |
1.2 调研对象与调研目的 | 第12页 |
1.3 调研思路 | 第12-13页 |
1.4 调研方案 | 第13-15页 |
1.4.1 调研时间与调研地点 | 第13页 |
1.4.2 调研方法 | 第13-15页 |
2 张北县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基本情况 | 第15-28页 |
2.1 张北县农村总体情况 | 第15-21页 |
2.1.1 张北县自然特征与行政划分 | 第15页 |
2.1.2 张北县农业概况 | 第15-16页 |
2.1.3 张北县农村地区金融供求关系 | 第16-21页 |
2.2 张北县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模式及运作流程 | 第21-28页 |
2.2.1 张北县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模式 | 第21-22页 |
2.2.2 张北县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参与主体 | 第22-25页 |
2.2.3 张北县土地收益保证贷款运作流程 | 第25-28页 |
3 张北县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模式特征分析 | 第28-32页 |
3.1 张北县与吉林省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模式的相同点 | 第28-29页 |
3.1.1 政府推动 | 第28页 |
3.1.2 贷款对象与贷款额度 | 第28-29页 |
3.1.3 运作流程 | 第29页 |
3.1.4 保全措施 | 第29页 |
3.2 张北县与吉林省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模式的不同点 | 第29-32页 |
3.2.1 贷款条件 | 第29-30页 |
3.2.2 贷款利率和贷款期限 | 第30-31页 |
3.2.3 参与的金融机构 | 第31页 |
3.2.4 法律保障机制 | 第31-32页 |
4 张北县土地收益保证贷款运行情况分析 | 第32-36页 |
4.1 张北县土地收益保证贷款运行绩效 | 第32-33页 |
4.1.1 缓解农民融资难问题 | 第32页 |
4.1.2 降低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 | 第32-33页 |
4.2 张北县土地收益保证贷款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33-36页 |
4.2.1 申请条件的限制 | 第33页 |
4.2.2 农户贷款意愿不强 | 第33-34页 |
4.2.3 缺乏风险共担机制 | 第34-35页 |
4.2.4 缺乏法律保障 | 第35-36页 |
5 张北县进一步开展土地收益保证贷款的对策建议 | 第36-41页 |
5.1 政府部门 | 第36-38页 |
5.1.1 完善法律保障机制 | 第36-37页 |
5.1.2 建立有效的农业保险制度 | 第37页 |
5.1.3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 | 第37-38页 |
5.2 中介机构——物权公司 | 第38-39页 |
5.2.1 构建全县土地流转平台 | 第38页 |
5.2.2 合规管理惠农风险基金 | 第38-39页 |
5.3 金融机构 | 第39-40页 |
5.3.1 提高贷款效率 | 第39页 |
5.3.2 多金融机构合作 | 第39-40页 |
5.4 农户方面 | 第40-41页 |
5.4.1 增强对土地收益保证贷款的认识 | 第40页 |
5.4.2 提高自身生产技术水平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后记 | 第43-4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