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的配电网可靠性分析软件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0-13页 |
·可靠性分析算法发展概况 | 第10-12页 |
·可视化技术综述 | 第12-13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3-15页 |
第2章 配电网可靠性分析算法 | 第15-27页 |
·引言 | 第15页 |
·可靠性指标 | 第15-18页 |
·负荷点可靠性指标 | 第15-16页 |
·系统侧可靠性指标 | 第16-18页 |
·元件的可靠性模型 | 第18-21页 |
·二状态模型 | 第18-19页 |
·三状态模型 | 第19-20页 |
·七状态模型 | 第20-21页 |
·配电网结构的分层处理 | 第21-22页 |
·基于DFS 的最小路算法 | 第22-26页 |
·最小路介绍 | 第22页 |
·路径搜索算法 | 第22-24页 |
·最小路算法原理 | 第24-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可视化图形平台的开发 | 第27-43页 |
·引言 | 第27页 |
·面向对象设计的基本概念 | 第27-28页 |
·可视化图形平台的功能分析 | 第28-29页 |
·可视化图形平台的设计 | 第29-37页 |
·设计原理 | 第29-30页 |
·图元基类和继承子类 | 第30-33页 |
·图元的绘制 | 第33-34页 |
·图元的选中 | 第34-35页 |
·图元的缩放 | 第35-36页 |
·图元的剪切、复制、粘贴和旋转 | 第36-37页 |
·图元的参数录入 | 第37页 |
·图形数据的存储和管理 | 第37-38页 |
·图元的动态存储 | 第37-38页 |
·图形的永久存储 | 第38页 |
·电网拓扑结构的自动生成 | 第38-41页 |
·图元的自动编号 | 第38-39页 |
·确定图元的连接关系 | 第39-40页 |
·电网拓扑结构的自动搜索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4章 配电网可靠性分析软件开发 | 第43-53页 |
·概述 | 第43页 |
·软件开发环境 | 第43-44页 |
·可靠性分析软件设计 | 第44-52页 |
·软件的图形输入界面设计 | 第44-45页 |
·软件的菜单和工具栏设计 | 第45-46页 |
·软件的数据库设计 | 第46-48页 |
·后台算法的实现 | 第48-51页 |
·可靠性指标图形分析模块设计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软件验证与分析 | 第53-65页 |
·IEEE 的RBTS-4 母线配电系统 | 第53-54页 |
·软件标准实例分析 | 第54-60页 |
·接线方式一 | 第54-55页 |
·接线方式二 | 第55-56页 |
·接线方式三 | 第56-57页 |
·接线方式四 | 第57页 |
·接线方式五 | 第57-58页 |
·接线方式六 | 第58-59页 |
·软件的误差分析 | 第59-60页 |
·灵敏度分析 | 第60-63页 |
·接线方式对可靠性指标的影响 | 第61-62页 |
·元件的故障率对可靠性指标的影响 | 第62-63页 |
·元件的故障持续时间对可靠性指标的影响 | 第63页 |
·提高配电网可靠性的措施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 | 第70-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论文摘要 | 第7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