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概念 | 第13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5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 ·人工油松林的物质生产功能 | 第20页 | 
| ·人工油松林的累积营养物质及维持土壤养分功能 | 第20页 | 
| ·人工油松林的固碳释氧功能 | 第20-21页 | 
| ·人工油松林的理水及保育土壤功能 | 第21页 | 
| ·人工油松林的净化大气及保育生物多样性功能 | 第21-22页 | 
| ·人工油松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 | 第22-23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24-36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24-25页 | 
| ·研究方法 | 第25-36页 | 
| ·人工油松林的物质生产功能 | 第25-27页 | 
| ·人工油松林的累积营养物质及维持土壤养分功能 | 第27-28页 | 
| ·人工油松林的固碳释氧功能 | 第28-29页 | 
| ·人工油松林的理水及保育土壤功能 | 第29-32页 | 
| ·人工油松林的净化大气及保育生物多样性功能 | 第32-34页 | 
| ·生态服务价值评价相关价格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人工油松林物质生产功能 | 第36-42页 | 
| ·人工油松林生物量积累及分配格局 | 第36-39页 | 
| ·乔木层的生物量及其分配 | 第36页 | 
| ·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量及其分配 | 第36-38页 | 
| ·枯落物层生物量及其分配 | 第38页 | 
| ·林分生物量及其分配 | 第38-39页 | 
| ·人工油松林提供木材及薪材有机物质功能评价 | 第39-40页 | 
| ·小结 | 第40-42页 | 
| 第四章 人工油松林累积营养物质及维持土壤养分功能 | 第42-51页 | 
| ·人工油松林林分养分分析 | 第42-45页 | 
| ·乔木层养分含量 | 第42-43页 | 
| ·乔木层器官对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富集能力 | 第43页 | 
| ·灌木层和草本层养分含量 | 第43-44页 | 
| ·枯落物层养分含量 | 第44-45页 | 
| ·人工油松林累积营养物质功能评价 | 第45-47页 | 
| ·人工油松林维持土壤养分功能 | 第47-50页 | 
| ·土壤容重 | 第47页 | 
| ·土壤养分含量 | 第47-49页 | 
| ·土壤养分累积量变化 | 第49-50页 | 
| ·小结 | 第50-51页 | 
| 第五章 人工油松林固碳及释氧功能 | 第51-59页 | 
| ·人工油松林的固碳速率、潜力及机制 | 第51-57页 | 
| ·植物层碳储量 | 第51-52页 | 
| ·枯落物层碳储量 | 第52页 | 
| ·土壤层碳储量 | 第52页 | 
| ·生态系统碳储量 | 第52-54页 | 
| ·固碳潜力 | 第54-55页 | 
| ·固碳速率 | 第55页 | 
| ·固碳机制探讨 | 第55-57页 | 
| ·人工油松林固碳释氧功能评价 | 第57页 | 
| ·小结 | 第57-59页 | 
| 第六章 人工油松林理水及保育土壤功能 | 第59-66页 | 
| ·人工油松林中龄至成熟林水文效应动态 | 第59-62页 | 
| ·冠层对降水的再分配动态 | 第59-60页 | 
| ·枯落物层对降水的截留作用 | 第60页 | 
| ·地表产流与产沙量 | 第60-61页 | 
| ·林地土壤储水量变化动态 | 第61-62页 | 
| ·人工林油松的涵养水源功能评价 | 第62-63页 | 
| ·人工林油松保育土壤功能评价 | 第63-65页 | 
| ·小结 | 第65-66页 | 
| 第七章 人工油松林净化大气及生物多样性保育功能 | 第66-71页 | 
| ·人工油松林净化大气功能评价 | 第66-67页 | 
| ·人工油松林保育生物多样性功能 | 第67-69页 | 
| ·人工油松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育功能评价 | 第69页 | 
| ·小结 | 第69-71页 | 
| 第八章 人工油松林生态服务功能实物量及价值量汇总分析 | 第71-74页 | 
| ·人工油松林生态服务功能实物量汇总 | 第71页 | 
| ·人工油松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量汇总 | 第71-72页 | 
| ·人工油松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量组成分析 | 第72-74页 |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4-78页 | 
| ·结论 | 第74-76页 | 
| ·讨论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 致谢 | 第83-84页 | 
| 作者简介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