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MA网络中的QoS管理模型与应用研究
| 第1章 绪论 | 第8-20页 |
| 1.1 移动通信的发展史 | 第8-9页 |
| 1.2 CDMA网络的系统结构 | 第9-10页 |
| 1.3 CDMA网络中的关键技术 | 第10-12页 |
| 1.4 CDMA系统的无线资源控制和管理 | 第12页 |
| 1.5 CDMA中的信道资源分配策略 | 第12-13页 |
| 1.6 CDMA的软切换策略 | 第13-14页 |
| 1.7 CDMA的功率控制 | 第14-15页 |
| 1.8 接入控制 | 第15-16页 |
| 1.9 负荷控制 | 第16-17页 |
| 1.10 问题由来 | 第17页 |
| 1.11 论文内容介绍 | 第17-19页 |
| 1.12 小结 | 第19-20页 |
| 第2章 CDMA网络中的QoS管理机制 | 第20-36页 |
| 2.1 QoS概念 | 第20-21页 |
| 2.2 Internet上的QoS | 第21-22页 |
| 2.3 CDMA网络中的QoS管理机制的总体要求 | 第22-23页 |
| 2.4 无线接入系统的业务分类及其QoS特性 | 第23-24页 |
| 2.5 分层的QoS控制与保证体系结构 | 第24-26页 |
| 2.6 接入业务控制中的QoS管理 | 第26-30页 |
| 2.7 保证无线资源分配模型的研究 | 第30-31页 |
| 2.8 CDMA网络容量的分析 | 第31-32页 |
| 2.9 上、下行链路的确认控制 | 第32-33页 |
| 2.10 功率和速率管理 | 第33-34页 |
| 2.11 小结 | 第34-36页 |
| 第3章 CDMA网络的无线接入模型研究 | 第36-52页 |
| 3.1 预测负载策略 | 第36-37页 |
| 3.2 预测模型 | 第37-39页 |
| 3.3 模型输入离散化准备 | 第39-42页 |
| 3.4 试验结果 | 第42-45页 |
| 3.5 模型评价 | 第45页 |
| 3.6 离散预测模型 | 第45-47页 |
| 3.7 试验结果 | 第47-49页 |
| 3.8 模型评价 | 第49-50页 |
| 3.9 小结 | 第50-52页 |
| 第4章 软切换的策略和算法研究 | 第52-80页 |
| 4.1 导引信号集合 | 第52-53页 |
| 4.2 切换参数 | 第53页 |
| 4.3 软切换的过程 | 第53-55页 |
| 4.4 参数设置对软切换的影响 | 第55-56页 |
| 4.5 软切换的优点 | 第56页 |
| 4.6 软切换存在的问题 | 第56-57页 |
| 4.7 单队列算法 | 第57-59页 |
| 4.8 双队列算法 | 第59-60页 |
| 4.9 软切换策略 | 第60-61页 |
| 4.10 相对门限值 | 第61-62页 |
| 4.11 速率的考虑 | 第62-66页 |
| 4.12 乒乓现象的解决 | 第66-69页 |
| 4.13 小区拖尾 | 第69-72页 |
| 4.14 切换一体化处理 | 第72-74页 |
| 4.15 总体试验结果 | 第74-77页 |
| 4.16 小结 | 第77-80页 |
| 第5章 CDMA网络中的信道管理研究 | 第80-98页 |
| 5.1 信道分配策略 | 第80-81页 |
| 5.2 HCA的分配比例 | 第81页 |
| 5.3 HCA的固定信道容量分析 | 第81-84页 |
| 5.4 HCA的动态信道容量分析 | 第84-85页 |
| 5.5 HCA的分配比例制约 | 第85-86页 |
| 5.6 HCA的警示机制 | 第86-87页 |
| 5.7 综合业务对于信道资源的竞争 | 第87-92页 |
| 5.8 综合业务中的信道资源抢占 | 第92-94页 |
| 5.9 信道资源抢占的控制因子 | 第94-96页 |
| 5.10 小结 | 第96-98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8-102页 |
| 6.1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98-99页 |
| 6.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99-101页 |
| 6.3 对本文所述工作的展望 | 第101页 |
| 6.4 小结 | 第101-102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02-110页 |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要科研成果 | 第110-111页 |
| 致谢 | 第111-112页 |
| 摘要 | 第112-116页 |
| ABSTRACT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