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不同微集水覆盖方式对土壤水热和玉米生长的影响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7页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1 农田微集水的概念第12页
        1.2.2 农田微集水的理论基础第12-13页
        1.2.3 农田微集水技术的应用效果第13-15页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15-17页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17-21页
    2.1 实验区概况第17页
    2.2 供试材料第17页
    2.3 试验设计第17-18页
    2.4 测定内容与方法第18-19页
        2.4.1 土壤含水量第18页
        2.4.2 气象数据第18页
        2.4.3 玉米生长发育性状第18页
        2.4.4 玉米产量及构成第18-19页
    2.5 计算方法第19-21页
        2.5.1 参考作物蒸散量(ET0)第19页
        2.5.2 农田实际蒸散量(ETA)第19页
        2.5.3 作物需水量(ETC)第19页
        2.5.4 作物系数(KC)第19-20页
        2.5.5 水分利用效率(WUE)第20-21页
第三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21-32页
    3.1 微集水不同覆盖方式对玉米田土壤水分的影响第21-24页
        3.1.1 微集水不同覆盖方式对玉米田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第21-22页
        3.1.2 微集水不同覆盖方式对玉米田实际蒸散量的影响第22-23页
        3.1.3 微集水不同覆盖方式对玉米田需水量的影响第23-24页
        3.1.4 微集水不同覆盖方式对玉米作物系数的影响第24页
    3.2 微集水不同覆盖方式对玉米田土壤温度的影响第24-27页
    3.3 微集水不同覆盖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第27-31页
        3.3.1 微集水不同覆盖方式对玉米出苗率的影响第27页
        3.3.2 微集水不同覆盖方式对玉米株高的影响第27-29页
        3.3.3 微集水不同覆盖方式对玉米单株叶面积的影响第29-30页
        3.3.4 微集水不同覆盖方式对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30页
        3.3.5 微集水不同覆盖方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第30-31页
    3.4 微集水不同覆盖方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第31-32页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第32-35页
    4.1 讨论第32-33页
    4.2 结论第33-35页
        4.2.1 不同微集水模式的集水效果第33页
        4.2.2 不同微集水模式的温度效应第33页
        4.2.3 不同微集水模式对玉米生长发育的效应第33-34页
        4.2.4 不同微集水模式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效应第34-35页
参考文献第35-40页
致谢第40-41页
作者简历第41页

论文共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嫩江县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
下一篇:平湖市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应用推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