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4-9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9-35页 |
1.1 抗菌肽的来源及分类 | 第10-11页 |
1.2 抗菌肽的结构 | 第11-14页 |
1.3 抗菌肽的活性相关参数 | 第14-17页 |
1.3.1 抗菌肽的构象 | 第15页 |
1.3.2 电荷 | 第15-16页 |
1.3.3 两亲性和疏水力矩 | 第16-17页 |
1.3.4 疏水性 | 第17页 |
1.3.5 极角 | 第17页 |
1.4 抗菌肽的分子设计 | 第17-22页 |
1.4.1 替换、移动或去除氨基酸残基 | 第18-19页 |
1.4.2 增加正电荷含量 | 第19页 |
1.4.3 片段拼接法设计杂合肽 | 第19-20页 |
1.4.4 截取和修饰天然抗菌肽中的活性结构域 | 第20页 |
1.4.5 超短肽的设计 | 第20-21页 |
1.4.6 环肽设计 | 第21页 |
1.4.7 计算机辅助设计抗菌肽 | 第21页 |
1.4.8 自组装抗菌肽设计 | 第21-22页 |
1.5 抗菌肽的重组表达 | 第22-25页 |
1.5.1 硫氧还原蛋白(Thioredoxin)和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标签融合表达 | 第22-23页 |
1.5.2 SUMO 标签融合表达 | 第23页 |
1.5.3 促凝聚表达标签融合表达 | 第23页 |
1.5.4 自我裂解载体融合表达 | 第23-24页 |
1.5.5 信号肽标签融合表达 | 第24页 |
1.5.6 His-tag 标签融合表达 | 第24-25页 |
1.5.7 串联表达 | 第25页 |
1.6 抗菌肽的细胞膜作用机理 | 第25-28页 |
1.6.1 “桶板”模型 | 第26页 |
1.6.2 “毯式”模型 | 第26-27页 |
1.6.3 “环形孔”(虫孔) 模型 | 第27页 |
1.6.4 “凝聚”模型 | 第27-28页 |
1.7 抗菌肽胞内作用机制 | 第28-32页 |
1.7.1 与核酸结合,阻断 DNA 复制和 RNA 合成 | 第29-30页 |
1.7.2 影响蛋白质合成 | 第30-31页 |
1.7.3 阻碍细菌正常分裂 | 第31页 |
1.7.4 抑制胞内酶活性 | 第31-32页 |
1.7.5 抗菌肽与细菌细胞壁的作用 | 第32页 |
1.8 课题立项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32-35页 |
第2章 抗菌肽 A20L 的 Ub-tag 和 SUMO1/2/3/4-tag 融合表达及作用机理研究 | 第35-63页 |
2.1 序言 | 第35-38页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38-40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38-39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39-40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40-48页 |
2.3.1 Ub-A20L 和 SUMO1/2/3/4-A20L 蛋白的基因序列合成 | 第40-42页 |
2.3.2 引物设计与 PCR 扩增 | 第42-44页 |
2.3.3 PCR 片段、pET 28b+和 pHUE 质粒双酶切及连接 | 第44页 |
2.3.4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DH 5α、Transetta (DE3))的制备 | 第44-45页 |
2.3.5 重组质粒 pET 28b+-SUMO 1/2/3/4-A20L 和 pHUE-A20L 的转化和筛选 | 第45页 |
2.3.6 重组质粒 pET 28b+-SUMO 1/2/3/4-A20L 和 pHUE-A20L 的提取与鉴定 | 第45-46页 |
2.3.7 Ub-A20L 和 SUMO 1/2/3/4-A20L 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46页 |
2.3.8 Ub-A20L 和 SUMO 1/2/3/4-A20L 融合蛋白的纯化 | 第46页 |
2.3.9 Ub-A20L 和 SUMO 1/2/3/4-A20L 融合蛋白的酶切 | 第46-47页 |
2.3.10 园二色光谱测定 A20L 的二级结构 | 第47页 |
2.3.11 抗菌肽 A20L 的 MIC 测定 | 第47页 |
2.3.12 抗菌肽 A20L 的 MHC 测定 | 第47页 |
2.3.13 细菌细胞外膜渗透性实验 | 第47-48页 |
2.3.14 细菌细胞内膜渗透性实验 | 第48页 |
2.3.15 色氨酸荧光实验 | 第48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48-59页 |
2.4.1 重组质粒 pHUE-A20L 和 pET 28b+-SUMO 1/2/3/4-A20L 的构建 | 第48-50页 |
2.4.2 pET 28b+-SUMO 1/2/3/4-A20L 和 pHUE-A20L 融合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 第50-53页 |
2.4.3 抗菌肽 A20L 的二级结构 | 第53-54页 |
2.4.4 抗菌肽 A20L 的抗菌活性与溶血活性 | 第54-55页 |
2.4.5 抗菌肽 A20L 膜渗透性 | 第55-56页 |
2.4.6 抗菌肽与脂质体相互作用 | 第56-59页 |
2.5 讨论 | 第59-61页 |
2.6 小结 | 第61-63页 |
第3章 XPF-St7 来源 α-螺旋抗菌肽的生物信息学设计及作用机理研究 | 第63-79页 |
3.1 序言 | 第63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63-64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64-67页 |
3.3.1 α-螺旋抗菌肽的分子设计 | 第64页 |
3.3.2 抗菌肽 XPF2 的合成 | 第64页 |
3.3.3 pHUE-XPF4 和 pHUE-XPF6 质粒的构建 | 第64-65页 |
3.3.4 Ub-XPF4、Ub-XPF6 融合蛋白的表达、纯化及酶切 | 第65-66页 |
3.3.5 XPF2、XPF4 和 XPF6 的 MIC 测定 | 第66页 |
3.3.6 XPF2、XPF4 和 XPF6 的 MHC 测定 | 第66页 |
3.3.7 XPF2、XPF4 和 XPF6 的二级结构测定 | 第66页 |
3.3.8 XPF2、XPF4 和 XPF6 的细菌外膜渗透性实验 | 第66-67页 |
3.3.9 XPF2、XPF4 和 XPF6 的细菌内膜渗透性实验 | 第67页 |
3.3.10 XPF2、XPF4 和 XPF6 与 DNA 的结合实验 | 第67页 |
3.4 结果 | 第67-76页 |
3.4.1 XPF-St7 衍生肽的分子设计 | 第67-70页 |
3.4.2 Ub-XPF4 和 Ub-XPF4 的表达、纯化和酶切 | 第70-72页 |
3.4.3 MIC 和 MHC 测定结果 | 第72-73页 |
3.4.4 圆二色谱测定结果 | 第73-74页 |
3.4.5 膜渗透性实验结果 | 第74-75页 |
3.4.6 XPF2、XPF4 和 XPF6 与基因组 DNA 相互作用结果 | 第75-76页 |
3.5 讨论 | 第76-77页 |
3.6 小结 | 第77-79页 |
第4章 抗菌肽 AN5-1 的原核表达及双靶点作用机制研究 | 第79-99页 |
4.1 序言 | 第79页 |
4.2 试剂及实验设备 | 第79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79-84页 |
4.3.1 pHUE-AN5-1 质粒的构建 | 第79-80页 |
4.3.2 Ub-AN5-1 融合蛋白的表达、纯化及酶切 | 第80-81页 |
4.3.3 AN5-1 的 MIC 测定 | 第81页 |
4.3.4 AN5-1 的 MHC 测定 | 第81页 |
4.3.5 AN5-1 的园二色谱实验 | 第81页 |
4.3.6 AN5-1 的细菌外膜渗透性实验 | 第81-82页 |
4.3.7 AN5-1 细菌内膜渗透性实验 | 第82页 |
4.3.8 AN5-1 与基因组 DNA 相互作用的凝胶阻滞分析 | 第82-83页 |
4.3.9 AN5-1 与基因组 DNA 相互作用紫外光谱分析 | 第83页 |
4.3.10 AN5-1 与 EB 竞争性结合 DNA 的荧光光谱 | 第83-84页 |
4.3.11 AN5-1-基因组 DNA 相互作用圆二色光谱分析 | 第84页 |
4.4 结果 | 第84-96页 |
4.4.1 Ub-AN5-1 的表达,纯化和酶切 | 第84-87页 |
4.4.2 AN5-1 抗菌活性与溶血活性 | 第87页 |
4.4.3 AN5-1 二级结构 | 第87-88页 |
4.4.4 AN5-1 膜渗透性 | 第88-90页 |
4.4.5 AN5-1 与基因组 DNA 的凝胶阻滞分析 | 第90页 |
4.4.6 AN5-1AN5-1 与基因组 DNA 结合的紫外光谱 | 第90-91页 |
4.4.7 AN5-1 与 EB 竞争性结合基因组 DNA 的荧光光谱 | 第91-94页 |
4.4.8 AN5-1-基因组 DNA 相互作用圆二色光谱 | 第94-96页 |
4.5 讨论 | 第96-97页 |
4.6 小结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13页 |
附录 | 第113-127页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 第127-129页 |
致谢 | 第129-131页 |
中文摘要 | 第131-132页 |
Abstract | 第132-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