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地方城市经济论文

牡丹江地区特色城镇化问题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导论第11-17页
    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14页
        1.2.1 走特色城镇化道路是主要发展方向第12页
        1.2.2 走特色城镇化道路有利于集约资源、利益共享第12-13页
        1.2.3 走特色城镇化道路是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第13页
        1.2.4 走特色城镇化道路是发挥聚集效应和增强辐射带动作用第13页
        1.2.5 走特色城镇化道路是农民进城就业、进而转变为市民的过程第13-14页
    1.3 研究的思路、内容与研究的方法第14-17页
        1.3.1 研究的思路第14页
        1.3.2 研究的内容第14-15页
        1.3.3 研究的方法第15-17页
第2章 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第17-20页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7页
        2.1.1 新型城镇化第17页
        2.1.2 特色城镇化第17页
        2.1.3 城乡统筹第17页
    2.2 本文的基本理论第17-20页
        2.2.1 聚集--扩散理论第17-18页
        2.2.2 双重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第18-20页
第3章 牡丹江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典型实例第20-26页
    3.1 牡丹江城镇化发展现状第20-21页
    3.2 特色典型事例:穆棱市“产城结合”模式第21-23页
        3.2.1 实施大城大村战略引领特色城镇化发展第21页
        3.2.2 加快一区三城建设带动特色城镇化发展第21-22页
        3.2.3 制定权益保障政策助推特色城镇化发展第22页
        3.2.4 创新经营服务机制促进特色城镇化发展第22-23页
    3.3 特色典型事例:东宁县绥阳镇“场镇结合”模式第23-26页
        3.3.1 携手共建,推进特色新型城镇建设第23-24页
        3.3.2 政策共享,打造产业集群第24页
        3.3.3 园区产业群稳中有升第24页
        3.3.4 社会服务业群发展迅猛第24-25页
        3.3.5 突出北移东扩,拉大城市框架,打造城乡融合集聚地第25-26页
第4章 牡丹江特色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第26-31页
    4.1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6-27页
        4.1.1 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低,格局差,缺少特色支撑产业第26-27页
        4.1.2 “资金、土地、人才”三大因素制约第27页
        4.1.3 体制机制不够创新第27页
        4.1.4 社会公共服务和保障体系落后第27页
    4.2 成因分析第27-31页
        4.2.1 城镇化发展意识不够强第28页
        4.2.2 城镇化建设投入资金不够足第28-29页
        4.2.3 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规划不够完善第29页
        4.2.4 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与管理不够完善第29-30页
        4.2.5 城镇化建设中工业化不够强第30页
        4.2.6 城镇化过程中管理经营不够完善第30-31页
第5章 国内外农村特色城镇化的经验及借鉴第31-34页
    5.1 国外城镇化建设经验第31-32页
        5.1.1 由政府引导的日本城镇化第31页
        5.1.2 以中小城镇为主的德国城镇化第31页
        5.1.3 突出特色功能和发挥市场作用的美国城镇化第31页
        5.1.4 新村运动的韩国城镇化第31-32页
    5.2 国内城镇化建设经验第32-33页
        5.2.1 苏南地区模式采取以乡镇政府为主组织资源方式第32页
        5.2.2 珠江三角洲模式采取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的方式第32页
        5.2.3 上海地区模式采取了一个核心,网状多点协调发展的方式第32-33页
    5.3 对牡丹江特色城镇化的启示第33-34页
第6章 牡丹江地区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对策及保障措施第34-39页
    6.1 特色城镇化的对策第34-37页
        6.1.1 统筹布局特色城乡功能第34-35页
        6.1.2 逐步改革农村产权制度第35页
        6.1.3 组建投资融资平台第35页
        6.1.4 健全城乡地区劳动力市场第35页
        6.1.5 统筹城乡特色产业布局第35-36页
        6.1.6 推动特色农业经营集约化第36页
        6.1.7 打造以工促农长效保障机制第36页
        6.1.8 转变城乡环境保障机制第36页
        6.1.9 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建设第36-37页
        6.1.10 建立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第37页
    6.2 保障措施第37-39页
        6.2.1 夯实特色项目引领第37-38页
        6.2.2 夯实特色示范推广第38页
        6.2.3 夯实投入资金保障第38页
        6.2.4 夯实工作考评机制第38-39页
结论与展望第39-41页
    结论第39页
    不足与展望第39-41页
参考文献第41-44页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第44-45页
致谢第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浙江永嘉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
下一篇:沈阳市沈北新区都市农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