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縮略语表及其英汉对照 | 第13-14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4-4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43页 |
一 植物钾营养的研究进展 | 第15-36页 |
1 钾的生理功能 | 第15-18页 |
2 植物钾效率的差异性和遗传机制 | 第18-20页 |
3 植物钾营养的吸收和转运机制 | 第20-22页 |
4 植物钾营养的吸收和转运的分子基础 | 第22-35页 |
5 钾对大豆生长的重要性 | 第35-36页 |
二 新一代基因组测序技术原理和应用 | 第36-42页 |
1 基因组测序技术 | 第36-41页 |
2 新一代测序技术在植物中的应用 | 第41-42页 |
三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42-43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43-135页 |
第二章 大豆耐低钾胁迫品种的选择和鉴定 | 第45-6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5-50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45-46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46-5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61页 |
2.1 大豆耐低钾主成分分析 | 第50-54页 |
2.2 不同耐性品种生长速率的变化 | 第54-55页 |
2.3 不同耐性品种根系对低钾胁迫的形态学响应 | 第55-58页 |
2.4 不同耐性品种钾相关指标的测定 | 第58-60页 |
2.5 不同耐性品种根系钾吸收速率的差异 | 第60-61页 |
3 讨论 | 第61-63页 |
3.1 大豆耐低钾的主成分分析 | 第61页 |
3.2 不同大豆品种耐性鉴定 | 第61-63页 |
第三章 低钾胁迫过程中候选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 第63-9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3-71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63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63-7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1-88页 |
2.1 测序质量的评估 | 第71-72页 |
2.2 测序的饱和度分析 | 第72页 |
2.3 钾素代谢文库的构建 | 第72-75页 |
2.4 Clean tags拷贝数分布的统计分析 | 第75页 |
2.5 Clean tags比对分析 | 第75-78页 |
2.6 基因注释 | 第78页 |
2.7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第78-79页 |
2.8 Gene Ontology功能显著性富集分析 | 第79-81页 |
2.9 Pathway显著性富集分析 | 第81-82页 |
2.10 差异表达的基因功能分析 | 第82-86页 |
2.11 Solexa/Illumina高通量测序结果的可靠性验证 | 第86-88页 |
3 讨论 | 第88-91页 |
第四章 低钾调控相关基因表达模式的研究 | 第91-10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91-92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91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91-9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2-100页 |
2.1 GmKAT1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 第92-93页 |
2.2 GmKC1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 第93-95页 |
2.3 GmKUP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 第95-96页 |
2.4 GmKAB1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 第96-97页 |
2.5 GmKEA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 第97-99页 |
2.6 GmAKT2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 第99-100页 |
3 讨论 | 第100-103页 |
第五章 GmKUP和GmKEA的亚细胞定位 | 第103-10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03-106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103-104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104-10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6-107页 |
2.1 GmKUP-ORF::GFP和GmKEA-ORF::GFP融合载体的鉴定 | 第106页 |
2.2 GmKUP和GmKEA亚细胞定位的结果与分析 | 第106-107页 |
3 讨论 | 第107-109页 |
第六章 相关基因的拟南芥功能鉴定 | 第109-12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9-110页 |
1.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109-11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10-115页 |
2.1 植物材料的培养 | 第110-111页 |
2.2 拟南芥DNA和总RNA的提取方法 | 第111页 |
2.3 目的基因的克隆与载体构建 | 第111-113页 |
2.4 拟南芥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113-11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15-120页 |
3.1 潮霉素筛选浓度的确定 | 第115-116页 |
3.2 拟南芥阳性植株的筛选 | 第116页 |
3.3 过表达拟南芥材料在低钾条件下的表型检测 | 第116-117页 |
3.4 相关过表达材料钾含量和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 第117-119页 |
3.5 野生型与过表达型钾吸收动力学特征比较 | 第119-120页 |
4 讨论 | 第120-121页 |
第七章 大豆遗传转化方法的初探 | 第121-13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21-126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121-122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122-12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26-133页 |
3.1 子叶节法中大豆基因型的选择 | 第126-127页 |
3.2 子叶节转化法的优化 | 第127-129页 |
3.3 外源目的基因在丛生芽中的表达检测 | 第129-132页 |
3.4 转CaMV 35S::GmKUP抗性嵌合体大豆植株的获得 | 第132-133页 |
4 讨论 | 第133-135页 |
4.1 大豆子叶节法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133-134页 |
4.2 利用GUS基因的瞬时表达对大豆子叶节转化体系的优化 | 第134页 |
4.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34-135页 |
全文结论 | 第135-137页 |
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137-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57页 |
附录 | 第157-16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研究论文 | 第161-163页 |
致谢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