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大学教育转型与发展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3-21页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二、学术回顾 | 第14-17页 |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 第17-18页 |
四、史料来源与理论依据 | 第18-20页 |
五、概念解释 | 第20-21页 |
第一章 齐鲁大学发展简史 | 第21-40页 |
一、齐鲁大学之建立 | 第22-33页 |
(一) 齐鲁大学文理科的建立 | 第22-24页 |
(二) 齐鲁大学医科的建立 | 第24-27页 |
(三) 齐鲁大学神科的建立 | 第27-30页 |
(四) 齐鲁大学早期的并校 | 第30-33页 |
二、齐鲁大学的教育历程 | 第33-40页 |
第二章 齐鲁大学早期的西方化办学模式 | 第40-75页 |
一、齐鲁大学早期的办学模式 | 第40-71页 |
(一) 齐鲁大学早期的教育目标与学校功能 | 第40-41页 |
(二) 齐鲁大学早期的教育管理与制度 | 第41-48页 |
(三) 齐鲁大学早期的教师与课程 | 第48-58页 |
(四) 齐鲁大学早期的校园文化 | 第58-68页 |
(五) 早期齐鲁大学与政府、社会的关系 | 第68-71页 |
二、齐鲁大学早期办学模式的成因 | 第71-75页 |
(一) 基督教教育目标决定办学模式 | 第71-72页 |
(二) 西方化模式符合中国近代社会的需要 | 第72-75页 |
第三章 齐鲁大学办学模式的中国化转向 | 第75-123页 |
一、齐鲁大学教育目标的变化 | 第75-78页 |
二、齐鲁大学课程设置的变化 | 第78-99页 |
三、齐鲁大学管理队伍与师资构成的中国化 | 第99-109页 |
四、齐鲁大学兼采中西的教育制度 | 第109-115页 |
五、齐鲁大学办学经费的中国化 | 第115-123页 |
第四章 齐鲁大学国学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 第123-155页 |
一、齐鲁大学早期的国学研究 | 第123-126页 |
二、齐大国学研究所的建立与国学研究 | 第126-150页 |
(一) 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的建立 | 第126-128页 |
(二) 国学所的工作目标与建制 | 第128-129页 |
(三) 国学研究所的研究工作 | 第129-150页 |
三、齐鲁大学国学研究的成就 | 第150-155页 |
第五章 齐鲁大学宗教生活与社会活动的变化 | 第155-183页 |
一、齐大学生的宗教生活 | 第155-159页 |
二、齐鲁大学的社会服务活动 | 第159-169页 |
三、齐大学生的爱国活动 | 第169-183页 |
第六章 齐鲁大学教育转型的特点及原因 | 第183-212页 |
一、齐鲁大学教育转型的特点 | 第183-198页 |
(一) 中西融合的办学模式的确立 | 第183-191页 |
(二) 由宗教灌输到人格培养 | 第191-193页 |
(三) 由重视宗教成就到重视社会价值 | 第193-198页 |
二、齐鲁大学教育转型的原因 | 第198-212页 |
(一) 基督教大学的世俗化潮流 | 第198-201页 |
(二) 国内教育思潮与政治主张的影响与推动 | 第201-207页 |
(三) 中国基督教本色化的影响 | 第207-209页 |
(四) 自由派神学思想对中国基督教教育的影响 | 第209-212页 |
第七章 齐鲁大学教育转型的影响 | 第212-223页 |
一、教育转型对齐鲁大学自身的影响 | 第212-215页 |
(一) 齐鲁大学功能的拓展 | 第212-213页 |
(二) 齐鲁大学教育影响的提升 | 第213-215页 |
二、齐鲁大学教育转型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 第215-220页 |
(一) 培养了各类专业人才 | 第215-218页 |
(二) 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 第218-220页 |
三、齐鲁大学教育转型对基督教事业的影响 | 第220-223页 |
结束语 | 第223-227页 |
附录一 | 第227-228页 |
附录二 | 第228-231页 |
参考文献 | 第231-24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242-243页 |
致谢 | 第243-2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