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旬阳县桐木集镇滑坡治理工程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1.2.1 滑坡防治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1.2.2 陕南滑坡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2.3 堆积层滑坡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1.4 论文的研究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条件 | 第15-19页 |
| 2.1 位置交通 | 第15页 |
| 2.2 气象水文 | 第15-19页 |
| 2.2.1 气象 | 第15-16页 |
| 2.2.2 水文 | 第16-19页 |
| 第三章 地质环境条件 | 第19-24页 |
| 3.1 地形地貌 | 第19页 |
| 3.2 地层岩性 | 第19-21页 |
| 3.3 地质构造与地震 | 第21-22页 |
| 3.3.1 地质构造 | 第21页 |
| 3.3.2 新构造运动 | 第21-22页 |
| 3.3.3 地震 | 第22页 |
| 3.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2-23页 |
| 3.4.1 区域水文地质 | 第22页 |
| 3.4.2 滑坡水文地质 | 第22-23页 |
| 3.5 人类工程活动 | 第23-24页 |
| 3.5.1 工程建设 | 第23页 |
| 3.5.2 削坡建房 | 第23-24页 |
| 第四章 滑坡体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 | 第24-36页 |
| 4.1 滑坡体空间形态 | 第24-28页 |
| 4.2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 第28-30页 |
| 4.3 滑坡发展历史 | 第30-31页 |
| 4.4 滑坡体组成物质 | 第31-32页 |
| 4.4.1 滑带面特征 | 第31-32页 |
| 4.4.2 滑体 | 第32页 |
| 4.4.3 滑床 | 第32页 |
| 4.5 滑坡成因分析 | 第32-33页 |
| 4.5.1 主滑坡成因 | 第32-33页 |
| 4.5.2 次级滑坡成因 | 第33页 |
| 4.6 滑坡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 | 第33-36页 |
| 4.6.1 滑床土室内试验成果分析 | 第33页 |
| 4.6.2 滑体土物理力学性质 | 第33-34页 |
| 4.6.3 滑床岩石物理力学性质 | 第34页 |
| 4.6.4 研究区水质 | 第34页 |
| 4.6.5 各层岩土承载力 | 第34-36页 |
| 第五章 滑坡稳定性分析 | 第36-43页 |
| 5.1 滑坡稳定性定性分析 | 第36页 |
| 5.2 滑坡稳定性定量分析 | 第36-42页 |
| 5.2.1 计算方法 | 第36-37页 |
| 5.2.2 参数选取 | 第37-38页 |
| 5.2.3 计算剖面 | 第38-41页 |
| 5.2.4 计算结果及稳定性评价 | 第41-42页 |
| 5.3 滑坡稳定性综合分析评价 | 第42-43页 |
| 第六章 滑坡治理方案设计及工程设计 | 第43-53页 |
| 6.1 滑坡治理工程方案 | 第43-46页 |
| 6.1.1 滑坡治理方案一 | 第43-45页 |
| 6.1.2 滑坡治理方案二 | 第45-46页 |
| 6.2 方案比选 | 第46页 |
| 6.3 推荐方案分项工程设计 | 第46-51页 |
| 6.3.1 挡墙设计 | 第46页 |
| 6.3.2 抗滑桩设计 | 第46-50页 |
| 6.3.3 排水沟工程 | 第50页 |
| 6.3.4 操场开挖回填及封面 | 第50-51页 |
| 6.4 施工图方案工程量 | 第51-53页 |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第53-54页 |
| 7.1 结论 | 第53页 |
| 7.2 展望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