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春秋时期的“升高能赋” | 第10-21页 |
1.1 “升高能赋”背景概述 | 第10-12页 |
1.2 “升高能赋”研究 | 第12-21页 |
1.2.1 “赋诗”制度与行人之官 | 第12-15页 |
1.2.2 “升高能赋”之赋的内容、地位与功用 | 第15-21页 |
第二章 战国时期从“升高能赋”到“登高能赋”的演渡 | 第21-33页 |
2.1 “登高能赋”背景概述 | 第21-22页 |
2.2 “登高能赋”研究 | 第22-33页 |
2.2.1 战国赋的发展 | 第22-29页 |
2.2.2 “登高能赋”之赋的内容、地位和功用 | 第29-33页 |
第三章 汉魏六朝赋与文人辞赋心态变化 | 第33-52页 |
3.1 汉魏六朝赋 | 第33-39页 |
3.1.1 汉魏六朝赋学背景概述 | 第33-35页 |
3.1.2 汉代礼乐制度与献赋入仕 | 第35-39页 |
3.2 汉赋与魏晋南北朝赋的变迁 | 第39-44页 |
3.2.1 汉赋的内容、地位与功用 | 第39-43页 |
3.2.2 魏晋南北朝赋的变迁 | 第43-44页 |
3.3 文人辞赋心态变化研究 | 第44-52页 |
3.3.1 文人辞赋情结的隆兴 | 第44-50页 |
3.3.2 文人辞赋心态变化 | 第50-52页 |
第四章 唐代科举试赋 | 第52-60页 |
4.1 唐代赋学背景概述 | 第52-56页 |
4.1.1 唐赋的发展背景 | 第52-54页 |
4.1.2 科举试赋 | 第54-56页 |
4.2 唐赋与赋的总体变迁 | 第56-60页 |
4.2.1 唐赋的内容、地位和功用 | 第56-58页 |
4.2.2 赋的总体变迁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学位攻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