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生活、居住、交通论文

我国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南京市秦淮区社区的调查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导论第10-15页
    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第10页
        (一) 选题的缘由第10页
        (二) 选题的意义第10页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一)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二)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第13-14页
        (一) 研究的方法第13页
        (二) 研究思路第13-14页
    四、本文的创新和不足第14-15页
        (一)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14页
        (二) 本文的不足之处第14-15页
第一章 相关核心概念及其基础理论分析第15-26页
    一、相关核心概念界定第15-17页
        (一) 社区第15页
        (二) 社区治理第15-16页
        (三) 公民参与第16-17页
    二、基础理论分析第17-20页
        (一) 公民社会理论第17-18页
        (二) 治理理论第18-19页
        (三) 社会资本理论第19-20页
    三、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必要性分析第20-23页
        (一) 公民参与社区治理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时代要求第20-21页
        (二) 公民参与社区治理是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客观要求第21-22页
        (三) 公民参与社区治理是构建多元治理格局的基本保障第22页
        (四) 公民参与社区治理是降低社会治理风险的必然选择第22-23页
    四、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可行性分析第23-26页
        (一) 法律基础:政策法规的认可与支持第23-24页
        (二) 制度保障:相关制度的践行与完善第24页
        (三) 理论支撑:理论成果的运用和探索第24-25页
        (四) 组织依托: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第25-26页
第二章 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现状——以南京市秦淮区为例第26-38页
    一、秦淮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现状问卷调查—以弓箭坊社区和富丽山庄社区为例第26-31页
        (一) 秦淮区弓箭坊社区和富丽山庄概况简介第26-27页
        (二) 弓箭坊社区与富丽山庄社区的调查问卷及分析第27-31页
    二、秦淮区民生工作站机制探析第31-34页
        (一) 秦淮区民生工作站机制概况第31页
        (二) 秦淮区民生工作站机制分析及思考第31-34页
    三、秦淮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现状分析第34-35页
    四、目前我国公民参与社区治理概况第35-38页
        (一) 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模式第35-36页
        (二) 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途径第36-38页
第三章 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困境及其成因分析第38-48页
    一、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困境第38-44页
        (一) 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内在困境第38-39页
        (二) 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外在困境第39-44页
    二、公民参与社区治理困境的成因分析第44-48页
        (一) 公民个人主观因素第44-45页
        (二) 公民参与的制度供给困境第45-46页
        (三) 公民参与的法律法规滞后第46-47页
        (四) 基层管理者的官本位思想第47-48页
第四章 美国公民参与社区治理对我国的启示第48-53页
    一、美国社区治理概况第48-51页
        (一) 美国社区治理特点第48-49页
        (二) 美国曼哈顿社区概况第49页
        (三) 曼哈顿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内容第49-50页
        (四) 美国曼哈顿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形式第50-51页
    二、美国公民参与社区治理对我国的启示第51-53页
        (一) 充分重视公民参与意识第51-52页
        (二) 充分保障公民参与权益第52页
        (三) 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参与载体的作用第52-53页
第五章 我国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对策第53-66页
    一、强化公民参与意识,提高公民参与水平第53-56页
        (一) 以社区活动为载体,建立社区共同体第53-54页
        (二) 培育公民精神,缔结“社会契约”第54-55页
        (三) 加强引导教育,规范参与行为第55-56页
    二、发展社区自组织,构建多元参与力量第56-58页
        (一) 重视社会组织发展,平衡社区治理力量第56页
        (二) 加强自组织能力建设,扩大公民参与影响力第56-57页
        (三) 创新组织发展形式,强化居民主体地位第57-58页
    三、完善公民参与机制,推进社区民主进程第58-61页
        (一) 丰富公民参与渠道,扩大社区参与对象第58-59页
        (二) 畅通利益表达机制,促进社区民主决策第59-60页
        (三) 发展社区协商民主,实现社区利益最优第60-61页
    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公民参与权益第61-63页
        (一) 制定公民参与的法律法规,明确公民参与的主体地位第61页
        (二) 完善社会组织法律体系构建,保障社会组织的发展环境第61-62页
        (三) 疏通建立法律救援渠道,依法保障公民参与权利第62-63页
    五、转变基层治理理念,贯彻落实参与政策第63-66页
        (一) 促进工作理念转化,践行社会协同治理第63-64页
        (二) 重视公民参与实质,建立基层绩效评估第64页
        (三) 改变单线管理模式,严格执行政策文本第64-66页
结论与展望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0页
附录第70-74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成果第74-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美林时钟修正研究
下一篇:中美利率互换市场的联动性分析--基于经验模态分解方法的实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