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1-13页 |
第2章 营配一体化管理体系 | 第13-20页 |
2.1 概述 | 第13页 |
2.2 营配一体化管理理念 | 第13-15页 |
2.2.1 创先化理念 | 第13页 |
2.2.2 客服化理念 | 第13-14页 |
2.2.3 平台化理念 | 第14页 |
2.2.4 精益化理念 | 第14-15页 |
2.3 营配一体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15-16页 |
2.3.1 营配一体化的必要性 | 第15-16页 |
2.3.2 营配一体化的可行性 | 第16页 |
2.4 营配一体化系统体系 | 第16-19页 |
2.4.1 营配一体化系统体系构架 | 第17页 |
2.4.2 营配一体化系统功能范围 | 第17-18页 |
2.4.3 营配一体化系统部署架构 | 第18-1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3章 基于营配一体化的计量自动化系统建设研究 | 第20-34页 |
3.1 概述 | 第20页 |
3.2 总体要求 | 第20-22页 |
3.2.1 建设原则 | 第20页 |
3.2.2 技术要求 | 第20-21页 |
3.2.3 系统功能需求 | 第21-22页 |
3.3 系统框架 | 第22-24页 |
3.3.1 逻辑分层结构 | 第22-23页 |
3.3.2 网络拓扑结构 | 第23-24页 |
3.4 系统功能 | 第24-33页 |
3.4.1 基础平台功能 | 第24-26页 |
3.4.2 基本应用功能设计 | 第26-31页 |
3.4.3 高级应用功能 | 第31-3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广州供电局营配一体化系统建设 | 第34-37页 |
4.1 概述 | 第34页 |
4.2 广州供电局信息化概况 | 第34页 |
4.3 广州供电局营配一体化进程 | 第34-35页 |
4.4 广州供电局营配一体化系统建设简介 | 第35-3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5章 广州供电局基于营配一体化的计量自动化系统应用 | 第37-63页 |
5.1 概述 | 第37页 |
5.2 基于营配一体化的计量自动化系统发展概况 | 第37页 |
5.3 广州供电局计量自动化系统的总体构架 | 第37-40页 |
5.3.1 计量自动化系统的总体框架 | 第37-38页 |
5.3.2 系统的数据集成 | 第38-40页 |
5.4 广州供电局计量自动化系统各模块的功能及流程 | 第40-48页 |
5.4.1 线损分析子模块的功能及流程 | 第41-42页 |
5.4.2 配电网管理子模块的功能及流程 | 第42-43页 |
5.4.3 集抄管理子模块的功能及流程 | 第43-44页 |
5.4.4 负荷管理子模块的功能及流程 | 第44-46页 |
5.4.5 厂站电能量遥测子模块的功能及流程 | 第46-47页 |
5.4.6 需求侧管理决策子模块的功能及流程 | 第47-48页 |
5.5 广州供电局计量自动化系统接口 | 第48-50页 |
5.5.1 计量自动化系统内部接口 | 第48-49页 |
5.5.2 计量自动化系统外部接口 | 第49-50页 |
5.6 系统应用举例 | 第50-57页 |
5.6.1 计量设备监测 | 第50页 |
5.6.2 终端管控 | 第50-51页 |
5.6.3 停电管理 | 第51-52页 |
5.6.4 异常用电分析 | 第52页 |
5.6.5 业务变更 | 第52-53页 |
5.6.6 电量分析 | 第53页 |
5.6.7 负荷分析 | 第53-54页 |
5.6.8 电能质量分析 | 第54页 |
5.6.9 线损管理 | 第54-55页 |
5.6.10 错峰管理 | 第55-56页 |
5.6.11 需求侧管理 | 第56-57页 |
5.6.12 综合查询 | 第57页 |
5.7 实际案例 | 第57-61页 |
5.8 广州供电局计量自动化系统的创新 | 第61-62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