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7-9页 |
1 研究概况 | 第9-14页 |
1.1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1页 |
1.2 本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2 认识原初性问题的提出 | 第14-18页 |
2.1 康德问题:思维如何能够切中存在 | 第14-15页 |
2.2 导致康德问题的理论根源:理性与感性的分离 | 第15-17页 |
2.3 认识原初性问题的提出 | 第17-18页 |
3 马克思对认识原初性问题的解决方式 | 第18-25页 |
3.1 对抽象自我意识的反思批判 | 第18-20页 |
3.2 认识原初性问题转变为感性活动中的一个环节 | 第20-22页 |
3.3 解决认识原初性问题的方式:把感性作为感性活动来理解 | 第22-25页 |
4 胡塞尔对近代知识论的诊断与认识原初性问题的解决方式 | 第25-32页 |
4.1 欧洲科学危机是近代知识论局限性的反应 | 第25-27页 |
4.2 认识原初性问题的实质是探索对象的给予方式 | 第27-29页 |
4.3 认识原初性问题的解决方式:生活世界转向 | 第29-32页 |
5 马克思与胡塞尔对认识原初性问题解决方式所带来的启示 | 第32-37页 |
5.1“生活世界”转向实质上是对理性主义困境的有效回应 | 第32-33页 |
5.2“生活世界”转向证明了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合理性 | 第33-35页 |
5.3 胡塞尔生活世界哲学的“合理内核”将拓展马克思哲学理论视野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