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和项目依托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11-15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2章 天水市区域地质背景 | 第18-22页 |
2.1 天水地区自然地理概况 | 第18-19页 |
2.2 天水地区地质地貌概况 | 第19页 |
2.3 天水地区地震活动概况 | 第19-22页 |
第3章 岩土边坡地脉动特性研究 | 第22-36页 |
3.1 地脉动理论简介 | 第22页 |
3.2 岩土边坡地脉动测试分析 | 第22-31页 |
3.2.1 现场地脉动测试 | 第23-27页 |
3.2.2 边坡卓越周期的提取 | 第27-31页 |
3.3 岩土边坡自振周期分析 | 第31-33页 |
3.4 边坡卓越周期与边坡高程以及覆盖层厚度的统计关系 | 第33-35页 |
3.4.1 边坡地脉动卓越周期与边坡高程之间的关系 | 第33-34页 |
3.4.2 边坡地脉动卓越周期与边坡覆盖层厚度的关系 | 第34-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郑家磨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 | 第36-62页 |
4.1 郑家磨边坡模型的建立 | 第36-40页 |
4.1.1 建立三维线框模型 | 第36-38页 |
4.1.2 建立三维网格模型 | 第38-39页 |
4.1.3 确定边坡数值模型 | 第39-40页 |
4.2 不同方向入射简谐波的动力超载施加方案设定 | 第40-46页 |
4.2.1 简谐波不同入射方向的设定 | 第41-44页 |
4.2.2 边坡临界峰值加速度的判定 | 第44-45页 |
4.2.3 边坡动力稳定性系数的判定 | 第45-46页 |
4.3 简谐P波垂直入射时郑家磨边坡超载稳定性研究 | 第46-49页 |
4.4 简谐P波、S波斜入射时郑家磨边坡超载稳定性研究 | 第49-58页 |
4.4.1 简谐P波斜入射时郑家磨边坡超载稳定性结果 | 第49-52页 |
4.4.2 简谐SH波斜入射时郑家磨边坡超载稳定性结果 | 第52-55页 |
4.4.3 简谐SV波斜入射时郑家磨边坡超载稳定性结果 | 第55-58页 |
4.5 边坡临界地震峰值加速度与激振频率的关系 | 第58-6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5.1 结论 | 第62-63页 |
5.2 展望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