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选题背景 | 第11-16页 |
1.2.1 拉萨地块古生代大地构造位置 | 第11-12页 |
1.2.2 拉萨地块北部三叠系沉积物源及大地构造背景 | 第12-13页 |
1.2.3 拉萨地块北部白垩纪构造演化 | 第13-15页 |
1.2.4 永珠蛇绿岩的地质年代以及大地构造意义 | 第15-16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16-17页 |
第2章 青藏高原南部地质背景 | 第17-24页 |
2.1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 第17-20页 |
2.2 拉萨地块 | 第20-23页 |
2.3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 第23-24页 |
第3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24-40页 |
3.1 主要地质单元 | 第24-36页 |
3.1.1 古生代地层 | 第24-30页 |
3.1.2 三叠系 | 第30-31页 |
3.1.3 侏罗系 | 第31-32页 |
3.1.4 白垩系 | 第32-34页 |
3.1.5 古近系-新近系 | 第34-35页 |
3.1.6 永珠蛇绿岩 | 第35页 |
3.1.7 中酸性岩浆岩 | 第35-36页 |
3.2 构造关系 | 第36-40页 |
第4章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第40-45页 |
4.1 样品采集 | 第40-42页 |
4.2 分析方法 | 第42-45页 |
4.2.1 Gazzi-Dickinson记点法 | 第42-43页 |
4.2.2 LA-ICP-MS锆石U-Pb定年 | 第43-45页 |
第5章 数据结果 | 第45-60页 |
5.1 岩相学观察 | 第45-48页 |
5.1.1 二叠系 | 第46页 |
5.1.2 三叠系 | 第46-47页 |
5.1.3 白垩系 | 第47-48页 |
5.2 岩浆锆石U-Pb年龄结果 | 第48-52页 |
5.2.1 火山岩 | 第49-51页 |
5.2.2 中酸性侵入岩 | 第51-52页 |
5.2.3 辉长岩墙群 | 第52页 |
5.3 碎屑锆石U-Pb年龄结果 | 第52-60页 |
5.3.1 二叠系 | 第53-55页 |
5.3.2 三叠系 | 第55-58页 |
5.3.3 白垩系 | 第58-60页 |
第6章 讨论 | 第60-78页 |
6.1 二叠系碎屑锆石年龄的指示意义 | 第60-63页 |
6.2 三叠系沉积大地构造背景 | 第63-66页 |
6.3 白垩纪大地构造演化 | 第66-75页 |
6.3.1 下白垩统沉积物源 | 第66-68页 |
6.3.2 白垩纪构造演化性质及时限 | 第68-69页 |
6.3.3 构造活动所属构造体系 | 第69-73页 |
6.3.4 岩浆活动及其大地构造成因 | 第73-75页 |
6.4 永珠蛇绿岩的形成时代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 第75-78页 |
第7章 结论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100页 |
附录 | 第100-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