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山金矿带成矿作用与构造控矿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16-17页 |
1.6 论文创新点 | 第17-18页 |
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第18-26页 |
2.1 区域地层 | 第18-21页 |
2.2 区域构造 | 第21-22页 |
2.3 区域岩浆岩 | 第22-24页 |
2.4 区域构造演化 | 第24-26页 |
3 典型金矿床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 | 第26-101页 |
3.1 大坪金矿床 | 第26-58页 |
3.2 长安金矿床 | 第58-73页 |
3.3 墨江金矿床 | 第73-85页 |
3.4 镇沅金矿床 | 第85-101页 |
4 构造控矿特征 | 第101-123页 |
4.1 控矿构造格局 | 第101-110页 |
4.2 矿床成矿构造分析 | 第110-120页 |
4.3 构造控矿规律 | 第120-121页 |
4.4 构造成矿动力学分析 | 第121-123页 |
5 区域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 | 第123-128页 |
5.1 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 第123-124页 |
5.2 区域成矿的控制因素 | 第124-126页 |
5.3 区域成矿模式 | 第126-128页 |
6 找矿模型及成矿预测 | 第128-134页 |
6.1 构造控矿模式 | 第129-130页 |
6.2 找矿方向 | 第130-134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34-137页 |
7.1 结论 | 第134-135页 |
7.2 存在问题及展望 | 第135-137页 |
致谢 | 第137-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55页 |
附表 | 第155-172页 |
附录 | 第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