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园艺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多年生菜类病虫害论文

芦笋抗茎枯病突变体的离体筛选及抗性生理研究

摘要第4-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1 引言第10-20页
    1.1 国内外芦笋生产现状第10页
    1.2 芦笋茎枯病研究进展第10-14页
        1.2.1 发病症状第11页
        1.2.2 芦笋茎枯病菌的分类地位第11页
        1.2.3 芦笋茎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第11-12页
        1.2.4 病害发生规律第12-13页
        1.2.5 芦笋茎枯病的防治及抗病育种现状第13-14页
    1.3 植物离体筛选抗病突变体研究进展第14-15页
    1.4 病菌毒素在离体筛选植物抗病突变体中的应用第15-19页
        1.4.1 真菌毒素的产生、提取及生物学测定方法第15-17页
        1.4.2 利用毒素离体筛选抗病突变体方法的建立第17-18页
        1.4.3 抗病突变体抗性鉴定第18-19页
    1.5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9-2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0-27页
    2.1 芦笋愈伤组织的培养第20页
        2.1.1 试验材料第20页
        2.1.2 诱导条件的筛选第20页
        2.1.3 试验结果观察第20页
    2.2 芦笋茎枯病菌的分离纯化及鉴定第20-21页
        2.2.1 试验材料第20页
        2.2.2 培养基第20-21页
        2.2.3 茎枯病菌的分离纯化第21页
        2.2.4 病菌的分子鉴定第21页
    2.3 茎枯病菌产毒培养条件的筛选第21-23页
        2.3.1 试验材料第21-22页
        2.3.2 病原菌产毒培养基第22页
        2.3.3 毒素的制备第22页
        2.3.4 芦笋茎枯病菌产毒培养条件的筛选第22-23页
    2.4 茎枯病菌毒素对芦笋愈伤组织抗性的诱导第23-24页
        2.4.1 毒素液对芦笋愈伤组织的毒力测定第23-24页
        2.4.2 芦笋愈伤组织对茎枯病菌毒素的抗性培养第24页
    2.5 芦笋愈伤组织防御酶活性的测定第24-26页
        2.5.1 愈伤组织中SOD、POD、CAT活性的测定第24-25页
        2.5.2 愈伤组织PPO活性的测定第25页
        2.5.3 愈伤组织PAL活性的测定第25-26页
    2.6 芦笋抗茎枯病变异系苗的抗性鉴定第26页
    2.7 试验数据统计与分析第26页
    2.8 主要仪器第26-27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7-39页
    3.1 愈伤组织的获得第27-29页
        3.1.1 不同处理对芦笋茎段愈伤组织的诱导率第27-28页
        3.1.2 不同处理对芦笋茎段愈伤组织生长量的影响第28-29页
    3.2 芦笋茎枯病菌的分离纯化及鉴定第29-30页
        3.2.1 芦笋茎枯病菌的分离纯化第29-30页
        3.2.2 芦笋茎枯病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第30页
    3.3 茎枯病菌产毒培养条件的筛选第30-33页
        3.3.1 不同培养基和培养时间对芦笋茎枯病菌产毒的影响第30-31页
        3.3.2 不同培养温度对芦笋茎枯病菌产毒的影响第31页
        3.3.3 不同p H对芦笋茎枯病菌产毒的影响第31-32页
        3.3.4 不同光照条件对芦笋茎枯病菌产毒的影响第32页
        3.3.5 不同振荡条件对芦笋茎枯病菌产毒的影响第32-33页
        3.3.6 芦笋茎枯病菌毒素的致病力鉴定第33页
    3.4 毒素对芦笋愈伤组织抗性的诱导第33-35页
        3.4.1 茎枯病菌毒素不同处理浓度和时间对芦笋愈伤组织的影响第33-34页
        3.4.2 芦笋愈伤组织对茎枯病菌毒素的抗性第34-35页
    3.5 毒素处理后芦笋愈伤组织中防御酶活性的变化第35-37页
        3.5.1 愈伤组织中SOD活性的变化第35页
        3.5.2 愈伤组织中POD活性的变化第35-36页
        3.5.3 愈伤组织中CAT活性的变化第36页
        3.5.4 愈伤组织中PAL活性的变化第36-37页
        3.5.5 愈伤组织中PPO活性的变化第37页
    3.6 芦笋茎枯病变异系苗的抗性第37-39页
4 讨论第39-42页
    4.1 关于真菌病菌毒素培养条件的建立和优化第39页
    4.2 关于抗病过程中防御酶活性的变化第39-40页
    4.3 关于抗病突变体的离体筛选第40-42页
5 结论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50页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第50-51页
作者简历第51-52页
致谢第52-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江西大湖塘石门寺钨矿晚侏罗世含矿花岗岩矿物学及年代学研究
下一篇:从原型批判视域透视荷尔德林小说《许佩里公翁,或希腊的隐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