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病机特点研究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 前言 | 第10-12页 |
| 一 临床研究 | 第12-28页 |
| 1 病例来源 | 第12页 |
| 2 诊断标准 | 第12-14页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2页 |
| 2.2 中医辨证诊断标准 | 第12-14页 |
| 3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4页 |
| 3.1 纳入标准 | 第14页 |
| 3.2 排除标准 | 第14页 |
| 4 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 4.1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4.2 调查表的制定 | 第15-16页 |
| 4.3 研究程序 | 第16页 |
| 4.4 质量控制 | 第16页 |
| 4.5 统计学处理 | 第16-17页 |
| 5 研究结果 | 第17-28页 |
| 5.1 一般情况 | 第17-19页 |
| 5.2 主要临床症状、经带情况、舌脉分布情况 | 第19-21页 |
| 5.3 聚类分析 | 第21-27页 |
| 5.4 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证型与年龄分布情况 | 第27-28页 |
| 二 讨论 | 第28-34页 |
| 1 相关影响因素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关系探讨 | 第28-29页 |
| 1.1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年龄分布 | 第28页 |
| 1.2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职业分布 | 第28页 |
| 1.3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文化程度分布 | 第28-29页 |
| 2 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 第29-31页 |
| 2.1 围绝经期综合征主要证候聚类分布 | 第29页 |
| 2.2 聚类分析在中医证型中的应用 | 第29-30页 |
| 2.3 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证候分布与年龄的相关性 | 第30页 |
| 2.4 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意义 | 第30-31页 |
| 3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机演变规律探析 | 第31-34页 |
| 3.1 发病之本—肾精亏虚、天癸渐竭 | 第31页 |
| 3.2 传变特征—阴阳失衡、累及他脏 | 第31-32页 |
| 3.3 诱发因素—水不涵木、郁怒伤肝 | 第32页 |
| 3.4 发病关键—病程迁延、心肾失济 | 第32页 |
| 3.5 病理变化—天癸既绝、百病由生 | 第32-33页 |
| 3.6 特异病机—五脏俱虚、痰瘀互结 | 第33页 |
| 3.7 围绝经期症状多样性与病理要素的相关性 | 第33-34页 |
| 三 结语 | 第34-35页 |
| 1 结论 | 第34页 |
| 2 问题与展望 | 第34-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 附录 | 第38-43页 |
| 综述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第43-54页 |
| 1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研究进展 | 第43-46页 |
| 2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西医研究进展 | 第46-49页 |
| 3 小结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研究生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