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1.2.1 刑事政策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2.2 惩治民用航空领域犯罪刑事政策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2.3 对惩治民用航空领域犯罪刑事政策研究现状的评价 | 第12页 |
| 1.3 研究思路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民用航空领域犯罪刑事政策概述 | 第14-24页 |
| 2.1 民用航空领域犯罪概述 | 第14-19页 |
| 2.1.1 民用航空领域犯罪概念及类型 | 第14-16页 |
| 2.1.2 民用航空领域犯罪的特点及原因 | 第16-19页 |
| 2.2 民用航空领域犯罪刑事政策概述 | 第19-24页 |
| 2.2.1 刑事政策之概念说明 | 第19-21页 |
| 2.2.2 民用航空领域犯罪刑事政策的内涵 | 第21-24页 |
| 第三章 国际化视野下惩治民用航空领域犯罪刑事政策之考察 | 第24-35页 |
| 3.1 国际刑事政策之概述 | 第24-28页 |
| 3.1.1 国际刑事政策的理论基础——新社会防卫论 | 第24-26页 |
| 3.1.2 新社会防卫论国际刑事政策的立法实践 | 第26-28页 |
| 3.2《国际航空安保公约》与新社会防卫论国际刑事政策之契合 | 第28-29页 |
| 3.3 国际化视野下我国惩治民用航空领域犯罪刑事政策之考察 | 第29-35页 |
| 3.3.1 国际化视野下我国惩治民用航空领域犯罪刑事政策之应有特征 | 第29-31页 |
| 3.3.2 国际化视野下我国惩治民用航空领域犯罪刑事政策之现状 | 第31-35页 |
| 第四章 惩治民用航空领域犯罪的定罪政策 | 第35-49页 |
| 4.1 惩治民用航空领域犯罪的犯罪圈的设定 | 第36-42页 |
| 4.1.1 风险社会的“风险”理论 | 第36-37页 |
| 4.1.2 风险理论对犯罪圈设定的影响 | 第37-38页 |
| 4.1.3 犯罪圈的方向定位对航空刑法定罪制度的导向 | 第38-42页 |
| 4.2 惩治民用航空领域犯罪的定罪模式 | 第42-47页 |
| 4.2.1 民用航空领域犯罪的重要特征——行政犯的本质属性 | 第43-45页 |
| 4.2.2 我国惩治民用航空领域犯罪的定罪模式之现状 | 第45-46页 |
| 4.2.3 我国惩治民用航空领域犯罪的定罪模式之完善 | 第46-47页 |
| 4.3 余论:法治原则与人权保障(人道原则)的权衡 | 第47-49页 |
| 第五章 惩治民用航空领域犯罪的刑罚政策 | 第49-59页 |
| 5.1 惩治民用航空领域犯罪刑罚政策的理论根据 | 第49-51页 |
| 5.1.1 刑罚目的理论 | 第49-50页 |
| 5.1.2 风险社会下惩治民用航空领域犯罪的刑罚目的之定位 | 第50-51页 |
| 5.1.3 惩治民用航空领域犯罪的刑罚目的与刑罚政策的关联 | 第51页 |
| 5.2 我国惩治民用航空领域犯罪的刑罚政策之选择 | 第51-54页 |
| 5.2.1 两极化的刑事政策及其评价 | 第52页 |
| 5.2.2 我国惩治民用航空领域犯罪的刑罚政策选择 | 第52-54页 |
| 5.3 我国惩治民用航空领域犯罪刑罚政策的基本路径 | 第54-59页 |
| 5.3.1 调整刑罚结构——建立以自由刑和财产刑为核心的刑罚结构 | 第55-57页 |
| 5.3.2 运用保安处分,弥补惩治民用航空领域犯罪刑罚制裁的不足 | 第57-59页 |
| 第六章 惩治民用航空领域犯罪的刑事司法政策 | 第59-69页 |
| 6.1 惩治民用航空领域犯罪刑事司法政策的基础问题 | 第59-62页 |
| 6.1.1 惩治民用航空领域犯罪刑事司法政策的起点:刑事司法实践 | 第59-60页 |
| 6.1.2 惩治民用航空领域犯罪刑事司法政策的核心:刑事司法利益 | 第60-61页 |
| 6.1.3 惩治民用航空领域犯罪刑事司法政策的新常态:刑事司法合作 | 第61-62页 |
| 6.2 对我国惩治民用航空领域犯罪刑事司法诉讼制度优化的启示 | 第62-69页 |
| 6.2.1 加强惩治民用航空领域犯罪的国际刑事司法协作 | 第62-65页 |
| 6.2.2 建立惩治民用航空领域犯罪的刑事特别诉讼程序 | 第65-69页 |
| 结论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 科研成果 | 第77-78页 |
| 后记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