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1-13页 |
1.1.1 酚类污染物概述 | 第11-12页 |
1.1.2 酚类污染物的主要危害 | 第12页 |
1.1.3 超声降解酚类污染物的基本原理 | 第12-13页 |
1.2 超声降解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2.1 单独使用超声波去除污染物 | 第14页 |
1.2.2 超声-光化学催化联用 | 第14-15页 |
1.2.3 超声-芬顿试剂联用 | 第15页 |
1.2.4 超声-电化学联用 | 第15-16页 |
1.2.5 超声-化学氧化联用 | 第16页 |
1.2.6 超声-生物法联用 | 第16-17页 |
1.3 纳米NiO/AC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2 制备NiO/AC催化剂 | 第20-26页 |
2.1 实验方法 | 第20-22页 |
2.1.1 仪器与试剂 | 第20-21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2.1.3 催化剂表征 | 第22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2-24页 |
2.2.1 SEM的分析 | 第22-23页 |
2.2.2 XRD结果分析 | 第23-24页 |
2.3 小结 | 第24-26页 |
3 超声催化降解混合苯二酚 | 第26-41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26-29页 |
3.1.1 仪器与试剂 | 第26-27页 |
3.1.2 液相色谱分析条件的探究 | 第27-28页 |
3.1.3 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29-36页 |
3.2.1 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29-30页 |
3.2.2 不同降解方法的比较 | 第30-31页 |
3.2.3 催化剂的选择 | 第31页 |
3.2.4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5 超声功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6 混合酚溶液的初始pH值的影响 | 第33-35页 |
3.2.7 混合酚溶液的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 对混合苯二酚降解机理的探究 | 第36-40页 |
3.3.1 中间产物的检测 | 第36-37页 |
3.3.2 反应机理的探究 | 第37-40页 |
3.4 小结 | 第40-41页 |
4 超声催化降解混合酚(苯酚、对氯苯酚、间氨基酚) | 第41-56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41-44页 |
4.1.1 仪器与试剂 | 第41-42页 |
4.1.2 液相色谱分析条件的探究 | 第42-43页 |
4.1.3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44-51页 |
4.2.1 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44页 |
4.2.2 不同降解方法的比较 | 第44-45页 |
4.2.3 催化剂的选择 | 第45-46页 |
4.2.4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第46-48页 |
4.2.5 超声功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4.2.6 混合酚溶液的初始pH值的影响 | 第49-50页 |
4.2.7 混合酚溶液的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50-51页 |
4.3 对混合酚(phenol,p-CP,m-AP)降解机理的探究 | 第51-55页 |
4.3.1 中间产物的推测 | 第51-52页 |
4.3.2 反应机理的探究 | 第52-55页 |
4.4 小结 | 第55-56页 |
5 超声催化降解混合酚(对硝基、邻氨基、邻氯苯酚) | 第56-66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56-58页 |
5.1.1 仪器与试剂 | 第56-57页 |
5.1.2 液相色谱分析条件的探究 | 第57-58页 |
5.1.3 实验方法 | 第58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58-64页 |
5.2.1 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58-59页 |
5.2.2 催化剂的选择 | 第59-60页 |
5.2.3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第60-61页 |
5.2.4 超声功率的影响 | 第61-62页 |
5.2.5 混合酚溶液的初始pH值的影响 | 第62-63页 |
5.2.6 混合酚溶液的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63-64页 |
5.3 小结 | 第64-66页 |
6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