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1-16页 |
1.2.1 框架柱加固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钢管再生混凝土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6-18页 |
1.3.1 本文的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3.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钢套管再生混凝土加固柱的轴压试验 | 第18-32页 |
2.1 概述 | 第18页 |
2.2 试验概况 | 第18-28页 |
2.2.1 试件设计 | 第18-23页 |
2.2.2 试件制作 | 第23-25页 |
2.2.3 材料力学性能 | 第25-28页 |
2.3 试验方案 | 第28-31页 |
2.3.1 加载装置 | 第28-29页 |
2.3.2 加载方案 | 第29-30页 |
2.3.3 测量方法及测点布置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轴压试验的主要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2-58页 |
3.1 概述 | 第32页 |
3.2 主要试验现象与破坏形态 | 第32-40页 |
3.2.1 试件的典型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 | 第32-33页 |
3.2.2 试件试验现象的详细描述 | 第33-39页 |
3.2.3 试件特征荷载及特征点讨论 | 第39-40页 |
3.3 试件荷载-位移曲线分析 | 第40-44页 |
3.4 试件峰值承载力分析 | 第44-47页 |
3.5 试件荷载-应变曲线分析 | 第47-56页 |
3.5.1 典型A1试件的荷载-应变分析 | 第47-48页 |
3.5.2 不同影响参数下的荷载-应变曲线 | 第48-5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钢套管再生混凝土加固柱轴压有限元分析 | 第58-82页 |
4.1 概述 | 第58页 |
4.2 ABAQUS有限元软件建模 | 第58-61页 |
4.2.1 材料 | 第59-60页 |
4.2.2 单元类型、网格划分、边界条件 | 第60-61页 |
4.2.3 混凝土和钢管的接触 | 第61页 |
4.3 考虑初始轴压的影响 | 第61-63页 |
4.4 考虑泊松比的影响 | 第63-64页 |
4.5 考虑再生混凝土干缩的影响 | 第64-66页 |
4.6 荷载-位移曲线与承载力分析 | 第66-71页 |
4.6.1 圆钢套管再生混凝土加固柱的有限元结果校核 | 第66-70页 |
4.6.2 方钢套管再生混凝土加固柱的有限元结果校核 | 第70-71页 |
4.7 典型试件行为分析 | 第71-77页 |
4.8 参数分析 | 第77-80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五章 钢套管再生混凝土加固柱轴压力学模型及承载力计算公式 | 第82-98页 |
5.1 概述 | 第82页 |
5.2 钢套管混凝土加固柱的承载力计算模型 | 第82-85页 |
5.2.1 叠加理论 | 第82页 |
5.2.2 极限平衡理论 | 第82-85页 |
5.3 圆形钢套管各规范与公式计算承载力对比分析 | 第85-94页 |
5.3.1 JCJ01-89 | 第85-86页 |
5.3.2 CECS 28:2012 | 第86-87页 |
5.3.3 EC4 | 第87-88页 |
5.3.4 AIJ | 第88-89页 |
5.3.5 ANSI | 第89-90页 |
5.3.6 徐进公式 | 第90-91页 |
5.3.7 韩林海公式 | 第91-92页 |
5.3.8 Mander公式 | 第92-94页 |
5.3.9 计算结果对比 | 第94页 |
5.4 方形钢套管各规范计算承载力对比分析 | 第94-97页 |
5.4.1 EC4 | 第94-95页 |
5.4.2 AIJ | 第95页 |
5.4.3 AISC(ANSI) | 第95-96页 |
5.4.4 计算结果对比 | 第96-9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98-100页 |
6.1 本文工作 | 第98页 |
6.2 本文结论 | 第98-99页 |
6.3 展望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