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老子》序跋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19页 |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 第11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一章 宋人《老子》序跋的史料价值 | 第19-35页 |
第一节 关于《老子》注家的史料 | 第19-24页 |
一、关于注家生平事迹的史料 | 第19-22页 |
二、关于注家创作缘由的史料 | 第22-24页 |
第二节 关于《老子》注本的史料 | 第24-28页 |
一、关于注本刊刻的史料 | 第24-26页 |
二、关于作者真伪的史料 | 第26-28页 |
第三节 关于《老子》学术流变的史料 | 第28-35页 |
一、关于宋前老学传授的史料 | 第28-31页 |
二、关于《老子》文本演变的史料 | 第31-35页 |
第二章 宋人《老子》序跋的文学意义 | 第35-52页 |
第一节 宋代序跋的新变 | 第35-39页 |
一、序文的发展 | 第35-38页 |
二、题跋文的勃兴 | 第38-39页 |
第二节 宋人《老子》序跋的文体特征 | 第39-46页 |
一、句式灵活 骈散结合 | 第39-42页 |
二、议论为主 表达多样 | 第42-46页 |
第三节 宋人《老子》序跋的文学批评 | 第46-52页 |
一、“知人论世”式批评 | 第46-48页 |
二、“象喻”式批评 | 第48-52页 |
第三章 宋人《老子》序跋的文化意蕴 | 第52-69页 |
第一节 老学与儒家思想的融合 | 第52-58页 |
一、老学与政治学说的结合 | 第52-55页 |
二、老学与性理之学的融通 | 第55-58页 |
第二节 老学与佛学思想的会通 | 第58-62页 |
一、佛老不为二 | 第58-59页 |
二、心常无欲者,乃众妙之门 | 第59-62页 |
第三节 老学与道教思想的容斥 | 第62-69页 |
一、老学对道教神学的偏离 | 第62-65页 |
二、老学与道教内丹心性论的结合 | 第65-69页 |
结语 | 第69-71页 |
附录 | 第71-82页 |
附录一 宋人《老子》序跋统计表 | 第71-74页 |
附录二 《全宋文》辑佚 | 第74-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86-87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