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鸭山市农民工市民化对策研究
摘要 | 第10-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页 |
1 引言 | 第13-20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第15-17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 第15-16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 第16-17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及农民工市民化特征 | 第20-26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1.1 农民工 | 第20页 |
2.1.2 市民化 | 第20页 |
2.1.3 农民工市民化 | 第20-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2.1“推力—拉力”理论 | 第21-22页 |
2.2.2 社会排斥理论 | 第22页 |
2.2.3 托达罗人.流动模式 | 第22-23页 |
2.3 农民工市民化特征 | 第23-26页 |
2.3.1 市民化过程与工业化非同步性 | 第23页 |
2.3.2 市民化过程的不彻底性 | 第23-24页 |
2.3.3 市民化过程的特殊性 | 第24页 |
2.3.4 市民化过程的复杂性 | 第24页 |
2.3.5 市民化过程的长久性 | 第24-26页 |
3 双鸭山市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分析 | 第26-33页 |
3.1 双鸭山市农民工的基本情况 | 第26-28页 |
3.1.1 双鸭山市农民工中受教育程度 | 第26页 |
3.1.2 双鸭山市农民工接受培训现状 | 第26-27页 |
3.1.3 双鸭山市农民工职业选择现状 | 第27-28页 |
3.2 双鸭山市农民工的工作现状 | 第28-31页 |
3.2.1 双鸭山市农民工获取工作信息途径 | 第28页 |
3.2.2 双鸭山市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 | 第28-29页 |
3.2.3 双鸭山市农民工工作福利待遇 | 第29-30页 |
3.2.4 双鸭山市农民工工作收入现状 | 第30页 |
3.2.5 双鸭山市农民工维护权益现状 | 第30-31页 |
3.3 双鸭山市农民工的城市生活现状 | 第31-33页 |
3.3.1 双鸭山市农民工被市民接纳现状 | 第31-32页 |
3.3.2 双鸭山市农民工居住现状 | 第32-33页 |
4 双鸭山市农民工市民化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33-40页 |
4.1 制度制约因素 | 第33-37页 |
4.1.1 土地制度的制约 | 第33-34页 |
4.1.2 户籍制度的制约 | 第34页 |
4.1.3 社会保障制度的制约 | 第34-35页 |
4.1.4 住房制度的制约 | 第35页 |
4.1.5 就业制度的制约 | 第35-36页 |
4.1.6 教育制度的制约 | 第36-37页 |
4.2 城市内部制约因素 | 第37-38页 |
4.2.1 部分市民对农民工存在看法 | 第37页 |
4.2.2 信息阻碍因素 | 第37-38页 |
4.2.3 城市内部公共资源有限 | 第38页 |
4.3 农民工个人因素的制约 | 第38-40页 |
4.3.1 文化水平偏低 | 第38-39页 |
4.3.2 劳动技能缺失 | 第39-40页 |
5 促进双鸭山市农民工市民化对策建议 | 第40-48页 |
5.1 制度的创新 | 第40-44页 |
5.1.1 完善农村土地的制度改革 | 第40页 |
5.1.2 确立以人为本的户籍制度 | 第40-41页 |
5.1.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第41-42页 |
5.1.4 完善住房制度 | 第42页 |
5.1.5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政策 | 第42-43页 |
5.1.6 教育培训政策的创新 | 第43-44页 |
5.2 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 | 第44-46页 |
5.2.1 改造社会氛围,增强城市归属感 | 第44页 |
5.2.2 建立信息统一渠道 | 第44-45页 |
5.2.3 完善城市内部公共服务 | 第45-46页 |
5.3 农民个人素质的提高 | 第46-48页 |
5.3.1 增加教育服务 | 第46页 |
5.3.2 对农民工进行专业技能教育培训 | 第46-48页 |
6 结论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 第53-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