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株洲市刑事法律援助实施状况 | 第12-21页 |
1.1 机构设置 | 第12页 |
1.2 实施程序 | 第12-14页 |
1.2.1 刑事法律援助受案范围 | 第12-13页 |
1.2.2 刑事法律援助办理程序 | 第13-14页 |
1.3 实施状况 | 第14-21页 |
1.3.1 刑事法律援助案件办理情况 | 第14-19页 |
1.3.2 法律援助经费保障状况 | 第19页 |
1.3.3 刑事法律援助实施效果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基层刑事法律援助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1-27页 |
2.1 刑事法律援助制度自身设计缺陷 | 第21-22页 |
2.1.1 刑事法律援助责任主体与实施主体不一 | 第21页 |
2.1.2 公、检在刑事法律援助工作中角色负担矛盾 | 第21-22页 |
2.2 社会对刑事法律援助认识、理解不够 | 第22-24页 |
2.2.1 司法部门对刑事法律援助工作不够重视 | 第22-23页 |
2.2.2 当事人对刑事法律援助认知度不深 | 第23页 |
2.2.3 律师在刑事法律援助中的责任感薄弱 | 第23-24页 |
2.3 刑事法律援助的发展“瓶颈” | 第24-27页 |
2.3.1 法律援助经费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 第24-25页 |
2.3.2 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不高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关于刑事法律援助“生态环境”的考量 | 第27-36页 |
3.1 切实树立刑事诉讼法绝对权威 | 第27-28页 |
3.1.1 刑事诉讼法目的和基本任务的再认识 | 第27-28页 |
3.1.2 树立现代刑事司法观念 | 第28页 |
3.2 强化刑事辩护制度 | 第28-32页 |
3.2.1 我国的刑事辩护权规定 | 第28-29页 |
3.2.2 国际司法文件对辩护权的规定 | 第29-31页 |
3.2.3 国内外刑事辩护实践状况 | 第31-32页 |
3.3 正确认识律师自身的价值与对社会的作用 | 第32-36页 |
3.3.1 刑事辩护律师的价值 | 第32-33页 |
3.3.2 辩护律师在刑事诉讼活动中的作用 | 第33-36页 |
第四章 构建我国的公设辩护人制度 | 第36-54页 |
4.1 公设辩护人制度概述 | 第36-37页 |
4.1.1 公设辩护人制度内涵 | 第36页 |
4.1.2 公设辩护人制度基本特征 | 第36-37页 |
4.2 国外刑事法律援助的模式考察 | 第37-40页 |
4.2.1 英国 | 第38页 |
4.2.2 美国 | 第38-39页 |
4.2.3 日本、法国 | 第39-40页 |
4.3 构建公设辩护人制度必要性 | 第40-42页 |
4.4 构建公设辩护人制度可行性 | 第42-45页 |
4.4.1 制度基础 | 第42-43页 |
4.4.2 经济基础 | 第43-44页 |
4.4.3 政治基础 | 第44-45页 |
4.5 构建我国公设辩护人制度的构想 | 第45-54页 |
4.5.1 强化刑事法律援助的价值维度 | 第45-47页 |
4.5.2 刑事法律援助制度模式选择 | 第47-48页 |
4.5.3 公设辩护人制度的组织与管理 | 第48-49页 |
4.5.4 公设辩护人任职资格,准入条件 | 第49页 |
4.5.5 公设辩护人制度适用的对象 | 第49-51页 |
4.5.6 公设辩护人的有效辩护及质量保障 | 第51-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