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注释表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 1.2 研究背景与对象 | 第14-17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7-21页 |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1-24页 |
| 第二章 光源的选择与谱线分析 | 第24-36页 |
| 2.1 光源的发光原理与分类 | 第24-30页 |
| 2.1.1 光源的发光原理 | 第24-27页 |
| 2.1.2 连续光源 | 第27-28页 |
| 2.1.3 单色光源与准单色光源 | 第28-30页 |
| 2.2 常用光源的谱线分析 | 第30-32页 |
| 2.2.1 光源谱线测试系统 | 第30-31页 |
| 2.2.2 常用光源谱线与分析 | 第31-32页 |
| 2.3 LED光源的特点和光生物安全 | 第32-34页 |
| 2.3.1 LED光源的特点 | 第32-33页 |
| 2.3.2 光生物安全 | 第33-34页 |
| 2.4 实验光源的选择 | 第34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显微光学测量系统设计与光辐射生物体在体检测的实现 | 第36-55页 |
| 3.1 显微光学测量系统的设计 | 第36-39页 |
| 3.1.1 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37-38页 |
| 3.1.2 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38-39页 |
| 3.2 生物体受光辐射影响的在体检测过程 | 第39-45页 |
| 3.2.1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39-40页 |
| 3.2.2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微血管管径测量 | 第40-45页 |
| 3.3 辐射光源波长对生物体的影响分析 | 第45-49页 |
| 3.4 辐射光源功率对生物体的影响分析 | 第49-53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 第四章 生物体在单色光与复色光辐射下在体与离体检测的实现 | 第55-68页 |
| 4.1 单色光与复色光的特性 | 第56-57页 |
| 4.2 血清吸收光谱及微血管血流量的测量 | 第57-61页 |
| 4.2.1 血清吸收光谱的测量 | 第57-59页 |
| 4.2.2 微血管血流量的测量 | 第59-61页 |
| 4.3 实验研究 | 第61-63页 |
| 4.4 单色光辐射下的结果分析 | 第63-65页 |
| 4.5 复色光辐射下的结果分析 | 第65-66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 第五章 光辐射时间对生物体生理参数影响的回归分析 | 第68-100页 |
| 5.1 回归分析理论 | 第68-71页 |
| 5.1.1 回归方程 | 第68-69页 |
| 5.1.2 最小二乘法 | 第69-71页 |
| 5.2 光辐射时间对微血管管径的影响 | 第71-82页 |
| 5.2.1 不同功率的 387.5nm光辐射下管径与时间关系 | 第71-73页 |
| 5.2.2 不同功率的 464.7nm光辐射下管径与时间关系 | 第73-75页 |
| 5.2.3 不同功率的 512.6nm光辐射下管径与时间关系 | 第75-77页 |
| 5.2.4 不同功率的 590.0nm光辐射下管径与时间关系 | 第77-80页 |
| 5.2.5 不同功率的 637.3nm光辐射下管径与时间关系 | 第80-82页 |
| 5.3 光辐射时间对血清吸收光谱的影响 | 第82-93页 |
| 5.3.1 不同功率的 387.5nm光辐射下血清吸收光谱与时间关系 | 第82-84页 |
| 5.3.2 不同功率的 464.7nm光辐射下血清吸收光谱与时间关系 | 第84-86页 |
| 5.3.3 不同功率的 512.6nm光辐射下血清吸收光谱与时间关系 | 第86-88页 |
| 5.3.4 不同功率的 590.0nm光辐射下血清吸收光谱与时间关系 | 第88-91页 |
| 5.3.5 不同功率的 637.3nm光辐射下血清吸收光谱与时间关系 | 第91-93页 |
| 5.4 相关性分析、显著性检验与预测 | 第93-99页 |
| 5.4.1 相关性分析 | 第93-96页 |
| 5.4.2 显著性检验 | 第96-98页 |
| 5.4.3 预测 | 第98-99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 第六章 光辐射对生物体生理参数影响的支持向量机建模 | 第100-113页 |
| 6.1 支持向量机概述 | 第100-101页 |
| 6.2 二分类问题 | 第101-105页 |
| 6.3 光辐射对生物体在体与离体参数影响的支持向量机模型 | 第105-110页 |
| 6.3.1 参数的选择 | 第105-108页 |
| 6.3.2 支持向量机建模 | 第108-110页 |
| 6.4 分类模型的准确率评估与算法有效性 | 第110-111页 |
| 6.4.1 分类模型的准确率评估 | 第110-111页 |
| 6.4.2 二分类算法的有效性 | 第111页 |
| 6.5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3-117页 |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113-115页 |
| 7.2 创新点总结 | 第115页 |
| 7.3 展望 | 第115-11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7-128页 |
| 致谢 | 第128-129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9-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