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深基坑常用的支护结构类型 | 第11-12页 |
1.3 基坑空间效应的国内外研究 | 第12-16页 |
1.4 基坑支护结构优化设计的国内外研究 | 第16-17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深基坑工程概况 | 第18-32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工程概况介绍 | 第18-20页 |
2.2.1 工程简介 | 第18-19页 |
2.2.2 工程地质及水文 | 第19-20页 |
2.3 支护方案概况 | 第20-23页 |
2.3.1 上部土钉墙设计 | 第21页 |
2.3.2 围护桩与预应力锚索联合支护 | 第21-23页 |
2.4 主要监测内容及原理 | 第23-30页 |
2.4.1 围护桩桩身内力监测 | 第23-25页 |
2.4.2 锚索轴力监测 | 第25-26页 |
2.4.3 围护桩及桩后土体的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 第26-28页 |
2.4.4 冠梁顶端水平位移监测 | 第28页 |
2.4.5 地表沉降监测 | 第28-29页 |
2.4.6 地表水平位移监测 | 第29页 |
2.4.7 建筑物沉降监测 | 第29-30页 |
2.5 监测频率及报警指标确定 | 第30-31页 |
2.5.1 监测频率 | 第30页 |
2.5.2 监测报警值 | 第30-3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深基坑支护结构及周边环境监测分析 | 第32-50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支护结构水平位移监测结果分析 | 第32-37页 |
3.2.1 围护桩深层水平位移分析 | 第32-36页 |
3.2.2 冠梁顶端水平位移监测结果分析 | 第36-37页 |
3.3 建筑物沉降监测结果分析 | 第37-41页 |
3.4 邻近建筑物与坑角效应的相互影响分析 | 第41-48页 |
3.4.1 邻近建筑物对周围地表的变形影响分析 | 第41-43页 |
3.4.2 邻近建筑物对深部土体的变形影响分析 | 第43-46页 |
3.4.3 基坑坑角效应对建筑物的影响分析 | 第46-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深基坑施工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 第50-64页 |
4.1 引言 | 第50页 |
4.2 MIDAS/GTS有限元软件的介绍 | 第50-51页 |
4.2.1 软件的功能及特点 | 第50页 |
4.2.2 建模求解中的关键问题 | 第50-51页 |
4.3 基坑模型的建立与分析方法 | 第51-54页 |
4.3.1 实体模型的简化及基本假设 | 第51页 |
4.3.2 模型单元的建立 | 第51-52页 |
4.3.3 岩土本构模型及相应材料参数的选取 | 第52-53页 |
4.3.4 本基坑工况的模拟 | 第53-54页 |
4.4 有限元模拟计算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对比及分析 | 第54-56页 |
4.5 坑角效应影响范围分析 | 第56-63页 |
4.5.1 围护墙水平位移坑角效应分析 | 第56-59页 |
4.5.2 坑后地表沉降坑角效应分析 | 第59-61页 |
4.5.3 建筑物对坑角效应的影响研究 | 第61-6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基于坑角效应的优化设计分析 | 第64-76页 |
5.1 引言 | 第64页 |
5.2 优化设计方法及范围 | 第64-65页 |
5.3 预应力锚索的优化 | 第65-68页 |
5.3.1 优化方案的选取 | 第65页 |
5.3.2 锚索的优化布置 | 第65-66页 |
5.3.3 结果分析 | 第66-68页 |
5.4 围护桩的优化 | 第68-74页 |
5.4.1 优化方案的选取 | 第68页 |
5.4.2 减小桩径 | 第68-69页 |
5.4.3 结果分析 | 第69-71页 |
5.4.4 内力设计值 | 第71-72页 |
5.4.5 优化设计流程 | 第72-74页 |
5.5 优化方法对比 | 第7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6.1 结论 | 第76-77页 |
6.2 进一步建议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