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司法制度论文

民意参与司法的冲突和协调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4页
    一、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一)研究背景第9页
        (二)研究意义第9-10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4页
        (一)国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二)国内研究现状第13-14页
第二章 民意与司法第14-21页
    一、民意的概念和特点第14-16页
        (一)民意的概念第14页
        (二)民意的特点第14-16页
    二、司法的概念和特点第16-21页
        (一)司法的概念第16-17页
        (二)司法的特征第17-21页
第三章 民意参与司法的合理性第21-27页
    一、民意参与司法的理论依据第21-23页
        (一)人民主权论第21页
        (二)人本主义论第21-22页
        (三)分权制衡论第22-23页
    二、民意参与司法的积极意义第23-27页
        (一)弥补法律的漏洞第23-24页
        (二)促进司法公正第24页
        (三)防止权力滥用第24-25页
        (四)提高司法裁判的说服力第25页
        (五)遏制司法腐败第25-27页
第四章 民意参与司法的冲突性第27-36页
    一、民意与司法冲突的表现第27-30页
        (一)法律思维和道德思维的冲突第27-28页
        (二)法律事实和民意认定的事实之间的冲突第28-29页
        (三)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冲突第29-30页
    二、民意与司法冲突的原因第30-32页
        (一)公众法律意识的觉醒第30页
        (二)立法未能充分吸收民意第30-31页
        (三)司法公信力缺乏第31-32页
    三、民意与司法冲突的负面影响第32-36页
        (一)妨碍司法公正第32-33页
        (二)影响司法独立第33-34页
        (三) 损害司法权威第34-36页
第五章 构建民意与司法的和谐关系第36-48页
    一、司法应对民意的理性方式第36-42页
        (一)司法积极引导和回应民意第36-38页
        (二)主动公开司法信息第38页
        (三)加强裁判文书的说理第38-40页
        (四)提高审判人员的综合素质第40页
        (五)司法与民意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第40-41页
        (六)推行案例指导以沟通民意第41-42页
    二、民意参与司法的良性路径第42-48页
        (一)完善调解制度第42-43页
        (二)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第43页
        (三)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第43-46页
        (四)完善媒体和舆论对司法的监督第46-48页
结语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著、论文第54-55页
致谢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AP3K1基因多态性与胃癌预后的关联研究
下一篇:基于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不同形态的光响应性核—壳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