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稻病虫害论文--虫害论文

广西普通野生稻转育后代稻褐飞虱抗性基因的初步定位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缩略词表第10-11页
1 前言第11-28页
    1.1 水稻褐飞虱的研究进展第11-22页
        1.1.1 水稻褐飞虱的形态特征及危害第11-12页
        1.1.2 水稻褐飞虱爆发历史第12页
        1.1.3 褐飞虱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第12-13页
        1.1.4 水稻褐飞虱生物型第13-14页
        1.1.5 褐飞虱生物型形成的机制第14-15页
        1.1.6 褐飞虱生物型致害的遗传本质第15页
        1.1.7 植物抗虫性的机制研究第15-17页
            1.1.7.1 趋避性第16页
            1.1.7.2 抗生性第16页
            1.1.7.3 耐虫性第16-17页
        1.1.8 水稻抗褐飞虱特性评价的研究第17-18页
            1.1.8.1 标准苗期集团筛选法(the standard seedbox screening technique简称为SSST)第17页
            1.1.8.2 成株期水稻田间褐飞虱抗性测定第17页
            1.1.8.3 褐飞虱蜜露量测定第17-18页
        1.1.9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研究第18-21页
        1.1.10 水稻褐飞虱抗性基因的利用现状第21-22页
    1.2 植物数量性状的研究第22-27页
        1.2.1 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第22页
        1.2.2 植物数量性状定位第22-26页
            1.2.2.1 构建合适的遗传作图群体第23-24页
            1.2.2.2 遗传标记第24-25页
            1.2.2.3 QTL定位方法第25-26页
        1.2.3 QTL精细定位及图位克隆第26-27页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7-28页
2 实验材料及方法第28-33页
    2.1 试验材料第28页
    2.2 实验方法第28-32页
        2.2.1 BR96/白56重组自交系群体的构建第28页
        2.2.2 水稻苗期褐飞虱的抗性鉴定第28-30页
        2.2.3 BR96/白56近等基因系群体构建第30页
        2.2.4 水稻叶片高质量DNA的提取及亲本间SSR标记多态性的筛选及F_2群体基因型的分析第30-31页
        2.2.5 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及QTL扫描第31-32页
    2.3 实验技术路线第32-3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3-40页
    3.1 BR96/白56重组自交群体与BC_1回交群体的构建第33页
    3.2 亲本及F_2衍生F_3各家系苗期抗褐飞虱鉴定第33-34页
    3.3 亲本BR96 与白56间引物标记多态性筛选第34页
    3.4 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第34-36页
    3.5 F_(2:3)群体抗褐飞虱QTL定位结果第36-40页
4 讨论第40-44页
    4.1 普通野生稻基因定位的研究第40页
    4.2 水稻对褐飞虱抗性鉴定方法的研究第40-41页
    4.3 水稻褐飞虱抗性基因数量性状位点(QTLs)的分析第41-44页
参考文献第44-52页
附录第52-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农业银行汽车城支行网点服务模式转型研究
下一篇:恒通公司低成本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