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给水工程(上水道工程)论文--净水工程(给水处理)论文

基于生物增强工艺的新型活性炭净水特性与评价指标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符号及参数缩略表第16-18页
第1章 绪论第18-36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8-22页
        1.1.1 我国水资源及饮用水处理现状第18-19页
        1.1.2 活性炭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第19-20页
        1.1.3 常用微孔型炭构建的BEAC工艺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0-21页
        1.1.4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1-22页
    1.2 生物增强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第22-25页
        1.2.1 生物增强活性炭工艺特点第22页
        1.2.2 生物增强活性炭工艺研究进展第22-25页
    1.3 活性炭孔结构分布调控技术第25-30页
        1.3.1 基于表面改性的调控技术第26-28页
        1.3.2 基于制备过程优化的调控技术第28-30页
    1.4 常用活性炭性能评价指标及炭寿命评价方法第30-34页
        1.4.1 活性炭净水效能评价指标第30-32页
        1.4.2 生物增强活性炭生物降解效能评价指标第32-33页
        1.4.3 活性炭使用寿命评价方法第33-34页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34-36页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36-45页
    2.1 试验材料第36-37页
        2.1.1 炭素前体物第36页
        2.1.2 净水厂常用煤质活性炭第36-37页
        2.1.3 优势功能菌复合菌群第37页
    2.2 主要试验装置第37-41页
        2.2.1 试验装置构成第37-38页
        2.2.2 功能菌固定能力评价试验装置第38页
        2.2.3 小试试验装置第38-40页
        2.2.4 RSSCT快速吸附柱试验装置第40-41页
    2.3 主要检测项目及分析方法第41-45页
        2.3.1 活性炭特性表征方法第41-42页
        2.3.2 水质指标及检测方法第42-43页
        2.3.3 活性炭上生物相检测方法第43-45页
第3章 孔结构调控对活性炭性能指标的影响第45-82页
    3.1 引言第45页
    3.2 煤质活性炭孔结构调控目标及改进措施第45-55页
        3.2.1 煤质活性炭孔结构调控目标值的提出第45-49页
        3.2.2 煤质活性炭孔结构调控改进措施第49-55页
    3.3 新型活性炭孔结构特性表征第55-61页
        3.3.1 比表面积与孔容积分布第55-58页
        3.3.2 孔径及中孔结构分布第58-61页
    3.4 孔结构调控对活性炭物化特性的影响第61-63页
        3.4.1 基本物理性状变化特性第61-62页
        3.4.2 炭表面有机官能团变化特征第62-63页
    3.5 孔结构调控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第63-72页
        3.5.1 碘吸附值与亚甲蓝吸附值的变化第63-64页
        3.5.2 天然有机物吸附效能的变化第64-69页
        3.5.3 金属离子吸附容量的变化第69-72页
    3.6 孔结构调控对活性炭功能菌固定能力的影响第72-78页
        3.6.1 优势功能菌复合菌群固定化效能第72-73页
        3.6.2 炭表面固定化功能菌增殖效能第73-74页
        3.6.3 炭表面固定化菌群生物降解活性第74-78页
    3.7 适宜生物增强的高效活性炭选择及特性表征第78-81页
    3.8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4章 XHIT型炭生物降解与吸附协同效能研究第82-118页
    4.1 引言第82页
    4.2 XHIT型炭净化水源水特性研究第82-97页
        4.2.1 小试体系进水水质分析第82-84页
        4.2.2 CODMn控制效能第84-88页
        4.2.3 芳香类化合物去除效能第88-90页
        4.2.4 出水有机物的 3D-EEM和GC-MS分析第90-95页
        4.2.5 氨氮去除效能第95-97页
    4.3 XHIT生物降解与吸附协同效能量化分析第97-107页
        4.3.1 XHIT型炭微量污染物累积去除量第97-99页
        4.3.2 XHIT型炭微量污染物累积吸附量第99-103页
        4.3.3 污染物累积去除量与累积吸附量相关性第103-105页
        4.3.4 生物降解与吸附协同效能量化第105-107页
    4.4 XHIT型炭表面菌群特征与协同效能相关性第107-117页
        4.4.1 生物量/活性与协同效能相关性第107-111页
        4.4.2 XHIT型炭表面菌群变化特性第111-114页
        4.4.3 DO利用效能与炭表面生物增强效能的相关性第114-117页
    4.5 本章小结第117-118页
第5章 XHIT型炭使用寿命及代表性指标研究第118-146页
    5.1 引言第118页
    5.2 基于净水效能的XHIT使用寿命研究第118-134页
        5.2.1 COD_(Mn)半数穿透点分析第119-123页
        5.2.2 首个水质周期的COD_(Mn)穿透点分析第123-125页
        5.2.3 XHIT性炭的使用寿命及净水能力分析第125-129页
        5.2.4 XHIT型炭使用寿命对比评价代表性指标第129-134页
    5.3 基于性能指标变化特性的XHIT寿命研究第134-145页
        5.3.1 XHIT型炭主要性能指标变化特性第134-140页
        5.3.2 腐殖酸吸附值限制值的估算第140-141页
        5.3.3 基于吸附性能指标的XHIT型炭使用寿命分析第141-144页
        5.3.4 评价方法对比及性能指标限制值修正第144-145页
    5.4 本章小结第145-146页
第6章 基于生物增强工艺的活性炭加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第146-164页
    6.1 引言第146页
    6.2 吸附用活性炭常用评价指标第146-147页
    6.3 基于生物增强工艺的活性炭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147-158页
        6.3.1 活性炭基础性能指标的确定第149-150页
        6.3.2 活性炭样本的选取及基础性能指标的表征第150-151页
        6.3.3 理想模式炭的性能指标确定第151-152页
        6.3.4 活性炭样品性能指标的标准化评分第152-153页
        6.3.5 活性炭基础性能指标的权重分配第153-154页
        6.3.6 活性炭性能指标的加权综合评分第154-156页
        6.3.7 加权综合CQI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分析第156-158页
    6.4 加权综合CQI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与完善第158-160页
    6.5 XHIT型炭净水经济性指标分析第160-163页
        6.5.1 依据最大可处理水量的经济性指标核算第160-162页
        6.5.2 依据污染物去除总量的经济性指标核算第162-163页
    6.6 本章小结第163-164页
结论第164-166页
参考文献第166-18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81-184页
致谢第184-185页
个人简历第185页

论文共1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MSP430和TDC-GP21的超声波热量表设计
下一篇:太极拳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对照实验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