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化学电源、电池、燃料电池论文--燃料电池论文

具有自呼吸阴极的可见光响应光催化燃料电池中的传质和产电耦合特性及性能强化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1 绪论第14-40页
    1.1 前言第14-16页
    1.2 光催化燃料电池第16-21页
        1.2.1 PFC的工作原理第16-17页
        1.2.2 半导体光催化机理第17-19页
        1.2.3 发展进程第19-21页
    1.3 PFC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1-31页
        1.3.1 PFC光阳极的开发第21-26页
        1.3.2 PFC阴极的开发第26-28页
        1.3.3 PFC运行参数的影响第28-30页
        1.3.4 PFC的结构设计第30-31页
    1.4 PFC的传质过程第31-36页
        1.4.1 半导体内的传输第33-34页
        1.4.2 边界层内的传质第34-35页
        1.4.3 电解液主流区的传质第35-36页
    1.5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第36-40页
        1.5.1 已有研究工作的不足第36-37页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37-40页
2 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第40-50页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第40-42页
        2.1.1 主要实验仪器第40-41页
        2.1.2 主要实验材料和试剂第41-42页
    2.2 PFC电极的制备第42-43页
        2.2.1 光阳极的制备第42-43页
        2.2.2 阴极的制备第43页
    2.3 光阳极性能评价参数及测试方法第43-47页
        2.3.1 光阳极的表征第43-44页
        2.3.2 光阳极光电化学性能第44-45页
        2.3.3 光阳极光催化降解性能第45-47页
    2.4 PFC性能评价参数及测试方法第47-50页
        2.4.1 PFC测试系统第47-48页
        2.4.2 PFC性能评价参数及测试方法第48-50页
3 具有自呼吸阴极和可见光响应阳极光催化燃料电池的产电特性第50-62页
    3.1 引言第50-51页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51-52页
        3.2.1 电池的结构设计第51-52页
        3.2.2 电解质和有机物的选择第52页
    3.3 实验结果和分析第52-61页
        3.3.1 CdS/ZnS-TiO_2光阳极的表征第52-54页
        3.3.2 PFC的光电响应性能第54-55页
        3.3.3 电解液环境对PFC产电特性的影响第55-58页
        3.3.4 燃料种类对PFC产电特性的影响第58-61页
    3.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4 PFC阴阳极极化特性第62-74页
    4.1 引言第62页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62-64页
        4.2.1 电池结构及实验装置第62-63页
        4.2.2 有机物选择及PFC工作原理第63-64页
    4.3 结果和讨论第64-72页
        4.3.1 PFC放电过程中阴阳极各自的电位特性第64-66页
        4.3.2 燃料浓度对PFC产电性能的影响第66-68页
        4.3.3 电解质浓度对PFC产电性能的影响第68-70页
        4.3.4 光照强度对PFC产电性能的影响第70-71页
        4.3.5 氧气浓度对PFC产电特性的影响第71-72页
    4.4 本章小结第72-74页
5 多元协同CdS-SiO_2-TiO_2复合光阳极第74-84页
    5.1 引言第74页
    5.2 CdS-SiO_2-TiO_2复合光阳极的制备第74-75页
    5.3 实验结果和分析第75-83页
        5.3.1 CdS-SiO_2-TiO_2光阳极的表征第75-78页
        5.3.2 复合结构光阳极的光电化学性能第78-80页
        5.3.3 SiO_2含量对复合光阳极性能的影响第80-82页
        5.3.4 敏化次数对光阳极性能的影响第82-83页
    5.4 本章小结第83-84页
6 具有梯度孔结构的光阳极第84-98页
    6.1 引言第84-85页
    6.2 孔梯度结构光阳极的制备第85页
    6.3 结果和讨论第85-96页
        6.3.1 催化层结构表征第85-88页
        6.3.2 光电化学性能第88-91页
        6.3.3 光催化降解性能第91-92页
        6.3.4 PMMA造孔剂比例的影响第92-96页
    6.4 本章小结第96-98页
7 基于光微流体技术的光催化燃料电池第98-116页
    7.1 引言第98-99页
    7.2 光微流体PFC的结构设计第99-100页
        7.2.1 光微流体PFC的设计第99-100页
        7.2.2 内置玻璃纤维丝光微流体反应器的设计第100页
    7.3 反应器的制作和测试方法第100-105页
        7.3.1 光微流体PFC的制作和装配第100-102页
        7.3.2 内置玻璃纤维丝光微流体反应器的制作第102-104页
        7.3.3 性能测试方法第104-105页
    7.4 结果与讨论第105-114页
        7.4.1 光微流体PFC的产电性能第105-107页
        7.4.2 光微流体PFC的废水降解性能第107-109页
        7.4.3 内置玻璃纤维丝光微流体反应器的光催化降解性能第109-110页
        7.4.4 内置玻璃纤维丝光微流体反应器的传质特性第110-113页
        7.4.5 内置玻璃纤维丝光微流体反应器的结构优化第113-114页
    7.5 本章小结第114-116页
8 结论与展望第116-120页
    8.1 本文主要结论第116-118页
    8.2 本文主要创新点第118页
    8.3 后继研究工作展望第118-120页
致谢第120-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36页
附录第136-138页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36-137页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授权的发明专利第137页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的科研项目第137页
    D.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37-138页
    E.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荣誉第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宋朝贬谪官生活研究
下一篇: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云南省H县为例